本报记者 郭树勋
今年年初以来,示范区以国家高新区为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原科创名城,汇聚创新驱动磅礴力量——
从1月1日开始实施《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七条意见》《支持服务业发展六条意见》《支持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扶持科技创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专门设立5000万元创新驱动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个人;
引金融“活水”,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出实招、放大招,成功举行市政金企融资对接会第三十一期暨示范区专场,融资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再创新高;
奋力推进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数字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总部新城、创新智能产业园等五个科技综合体建设,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
规划打造科技新城,跨越大沙河,融入黄河三角洲……
“以国家高新区为引领,加快打造中原科创名城,真正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家鹏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科技综合体+科技新城=中原科创名城
打造中原科创名城,示范区以科技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目前,示范区谋划建设了5个科技综合体,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
一是加快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动大学科技园与广东工业设计城深度合作,构建集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政务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综合体。目前,基础设施、道路绿化已基本完成,工业设计城已经入园,展厅装修正在进行中,4月底大学科技园和工业设计城将同时开园。现在园区已经投入使用3万平方米,还有1万平方米即将完工,今年将再建2万平方米,总共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在河南省率先打造一个集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融合于一体的科技综合体。
二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依托浪潮大数据、蜂鸟无人机、中科院遥感大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和相关产业,规划建设18万平方米,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管理、人工智能为主的科技综合体,依托现有的8万平方米电商园推进发展。同时,规划建设二期10万平方米产业园。
三是加快推进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打造30万平方米科技综合体,把政务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总部经济融为一体,打造亮点。
四是加快13万平方米的科技总部新城建设步伐,打造以楼宇经济为主的科技综合体。目前,已经投入使用5万平方米,8万平方米工程正在建设中。
五是加快推进创新智能产业园建设步伐。建设以高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为主,集科研、总部办公、政务服务、产业服务于一体的30万平方米科技综合体。
同时,示范区打造中原科创名城,高点起步,高规格规划建设跨越大沙河的科技新城。通过统一规划,打造以高科技服务业为主,配套文化旅游、康养、住宅,以高科技服务业为产业支撑,发展高端制造业,打造科技新城,真正实现以高新区建设引领示范区建设。
产业科技融合+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新动能
示范区去年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位次前移,“火炬统计”工作自升级国家高新区以来受到科技部表彰;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6家单位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点;3家企业在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千年冷冻董事长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新引进高端人才项目8个,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2个。
一个个科技创新的亮点,归纳起来,一是产业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培育创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示范区今年加大科技、产业融合力度,深入开展“三大改造”,推动22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项目36个,完成投资26.3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例达63.6%。实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将浪潮打造成全省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3家、对标企业10家,创建智能车间1个。
同时,积极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一是从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奖励支持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群体,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个。支持明仁与中国药科大学、天宝桓祥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共建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二是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优质企业储备库,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和政策扶持,加大力度培育“三新一高”高成长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三是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和中方检测等龙头企业,加快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通过论坛、年会等形式,集聚更多的资源、要素;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加强对接,推动国家公共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平台示范区和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项目落地。
政策支撑+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体系
示范区从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在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及时兑现,兑现资金高达1600万元,在全市企业界、产业界引起轰动,深受好评。
示范区支持科技创新的4个基金,财政投入高达5000万元,发挥基金带动作用,撬动企业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
为加快人才集聚,示范区培育创新引领型机构,鼓励高校、企业设立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导向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用好国家第二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郑洛新自创区辐射点等政策,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引进公共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科技服务机构;促进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支持千年冷冻牵头组建河南省食品速冻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郑州大学焦作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
为加快人才集聚,示范区培育创新引领型人才。一是构建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打造人才集聚的有效载体、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加快国际人才城、人才公寓建设,落实购房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扶持等奖励政策,吸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到示范区落户购房、就业创业。二是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今年新引进创新创业企业50家以上。三是注重留住青年技术工人、青年大学生。与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等院校加强合作,最大程度集聚人才。
同时,完善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向上争取支持高新区建设的资金,争取银行对科技创新载体的投入,引进社会资本,用好市里支持资金,提供资金保障;加快机制体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落实管理权限、薪酬改革、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为中原科创名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系列高质量的生态体系打造,让示范区成为政策高地、服务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实现“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为早日打造出中原科创名城蓄势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