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廉语金典》
【原典】世路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南宋 朱熹 《自警》
【注译】世上的道路千万条,但没有比选择被欲望所驱使这条路更加险恶的,多少人因为迈不过这个槛而误了自己的一生。
【解读】朱熹(1130-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省婺源县),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尊称朱子。朱熹家境穷困,但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朱熹弱冠及第(弱冠就是20岁,及第就是榜上有名),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绍兴廿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相当于现在管文字的秘书长之类的官)。任满后,请求辞官,继承程颢、程颐哲学思想,潜心研究理学,并四处讲学,开始建立他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出任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知军。三年后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不到一年,改荐浙东常平提举。最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1200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遗表恩泽,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还有《朱子家训》传世。朱熹是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此外,朱熹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那句千古不朽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就是出自朱熹之笔。
再说一下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哲学体系的核心就一个“理”字,又称“太极”,包括了万事万物的一切道理,也就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所有规律,有点像道家理论中的“道”,是抽象的原理,看不见、摸不着,古代叫形而上者;与“理”相对应的是“气”,就是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客观存在,是具体的物象,是形而下者。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统一的产物。比如1+1=2,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数理是抽象的,苹果是具象的,简单说,无形的就是形而上,有形的就是形而下。最要命的,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是先有“理”、后有“气”,“理”为主、“气”为客。这就令人费解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宇宙在生成之前,宇宙运行的法则已经存在了,社会在形成之前,社会规律已经存在了,小汽车在造成之前,小汽车奔跑的原理已经存在了,人还没生出来,做人的准则就已经存在了。在此基础上,紧接着他提出“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理”,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气”,是指饥食渴饮、男欢女爱之类。“道心”虽然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但“道心”先于“人心”,为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为从。朱熹从这里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就是科学的意思);“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就是容易跑偏出错)。因此,他提出了“存天理而遏人欲”的思想主张。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首创而流传。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