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手机不理伴侣算家暴”——近日,一则关于家庭冷暴力的报道引发网友关注,并引起了社会舆论对家庭暴力范围的讨论。
“一般老百姓认为家庭暴力就是打人,其实按照《反家庭暴力法》的定义,家暴还包括限制人身自由、谩骂、冷暴力等。年轻夫妇要多放下手机,倾听爱人心声。”日前,广州市妇联与市中院联合举办了“巾帼展风采、法治我践行”暨《反家庭暴力法》实施3周年法治宣讲活动,妇女维权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现场提供咨询服务。显然,专业人士更倾向于“盯着手机不理伴侣算家暴”的法律认定。
对此,有网友认为,“盯着手机不理伴侣”是一种冷暴力,属于家暴范围。他们的依据在于《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暴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这种行为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
还有网友认为,不应该将家暴概念宽泛化,这样的小题大做极易激化夫妻之间的普通矛盾,使“鸡毛蒜皮小事”上升到法律维权的高度,不利于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其实,纠结于“盯着手机不理伴侣算家暴”的法律认定,已经使论题“跑偏了”。很多网友讨论此话题的初衷是“盯着手机”“不理伴侣”之间是否存在家暴关系。事实上,“盯着手机”是一种社会现象,夫妻双方经常因此忽视了对方甚至现实生活。这种现象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大部分夫妻没有把这个问题当成家庭矛盾,更遑论身心受伤、尊严缺失。因此,“盯着手机”“不理伴侣”之间不存在家暴关系。准确地说,这只是一种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而广大网友的热议也是在变相提醒大家别把手机当成人生伴侣,并呼吁人们多关注夫妻彼此的感情,毕竟,网络世界替代不了真实生活。
这正如广州的妇女维权律师和心理咨询师说的那样,讨论家暴范围的最终目的是“年轻夫妇要多放下手机,倾听爱人心声”。掀起这场舆论波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