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②)“书包不回家”在市实验小学成了惯例。直到10年后的今天,德育处的老师们在每天放学的时候还会例行督导,实际情况是学生已经没人愿意把书包带回家了。
“书包不回家”意味着学生放学回家后没有家庭作业,卸下了书包这个沉重的负担,每天轻轻松松上学来、快快乐乐回家去,腰杆直了起来,一个个更加活泼了。
周密计划精心准备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在很多地方减轻学生负担都难以落到实处的大背景下,市实验小学推行的“书包不回家”,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在我市甚至在全国都是创举。可以想见,疑问会随之而来,孩子回家不用做作业,家长支持吗?学生成绩会不会下滑?
这些问题王思明和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也想到了,他们不怕。早在2005年秋季,王思明就开始把自己创建的《学导和谐教学模式》在学校各个学科铺开实践,通过每周进行的教学研究、每天进行的观摩课、每节课后进行的教学反思等形式,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效率。
在有了高效课堂做保障之后,王思明才开始主导推行“书包不回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高了,课下的负担就可以少一些。”王思明说,“‘书包不回家’从2009年推行,而准备工作从2005年就开始了。前期狠抓课堂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才让我们有了大胆创新的底气。”
王思明说,“书包不回家”并不是说学生没有作业,每天下午,每个班级都专设一节作业课,由语、数、英三科老师担任作业辅导老师,对写作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力求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校就能把作业做完。
“书包不回家”也不是坚决不许学生带书包回家,王思明说,学校也考虑到可能会有在作业课上没能完成作业的学生,专门给每个班级发了5张“书包卡”,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向班主任申请“书包卡”,领到“书包卡”的学生可以把书包带回家。2013年始,为了做好小升初衔接,学校允许六年级学生每天把书包带回家,但严格控制作业量。
尽管作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市实验小学的这项“出风头”的改革还是受到了部分家长的质疑和外界的嘲讽。
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市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没有退缩,他们继续提升教师素质,继续打造高效课堂,也继续施行“书包不回家”,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特色作业+社团活动
学生课外生活更精彩
地里不种庄稼,就会长野草。学生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课外时孩子们干什么?如果不能帮学生把大量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可能产生两个不良后果:一个是学生荒废光阴,另一个是家长会给孩子报辅导班,让孩子忙起来。这与市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都是相背离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市实验小学的做法是,制定“六优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适时提出让学生“人人有特长、天天爱读书、个个会劳动”的办学方针,靠特色作业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市实验小学发动全校老师,创建了100多个学生社团,吸引学生加入,并规定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开展社团活动,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可以在各自所在的社团里加深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实现“人人有特长”,星期三也被学生们称为“快乐星期三”。
“书包不回家”,但学生回家之后有课业之外的特色作业。据介绍,市实验小学的特色作业有很多,比如做手工、搞发明、做家务、读书、参与“四城联创”等社会实践,还有完成体育锻炼任务,甚至还有捉泥鳅、玩泥巴等。以做家务为例,市实验小学根据学生生活特点,制定了30项难易程度不等的家务劳动技能,并分配到各个年级,学生小学毕业时已经掌握了这些劳动技能,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已经成为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小大人了。学生还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制订出各自的家庭读书计划,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就这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特色作业,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外时间,还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市实验小学施行“书包不回家”10年来,不但切实减轻了学生负担,让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课外发展空间,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了教师的成长。10年来,市实验小学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各类比赛中,仅获得国家级荣誉就有1850人次,从2016年开始,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与全国名校进行毕业联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国内名校相比不落下风并且在逐年提升;在持续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市实验小学拥有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标兵76人,占教职工总人数的60%,焦作市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四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都是该校教师;市实验小学连续9年荣获全市教育质量奖一等奖,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45项。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9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王思明作了题为《书包不回家,成绩步步高》的典型发言。她在发言中说,市实验小学将继续落实减负措施,用正确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朝着学校的第三个五年规划目标——树立优美教育品牌,培养优美特质学生,成为全国文化名校而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