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春风和煦。在开满杏花的中站区龙翔街道赵庄村的麦秸河自然村,70岁的靳福琴和老伴儿在家门口的山坡上平整田埂时,碰到了正在村里走访的驻村第一书记马兵和村支书刘理军。靳福琴热情地迎上去说:“这智能手机在村里能上网了,孩儿们周末都争着来山上住,一家人团团圆圆,我这心里可高兴了。” “我们搬回山上在家门口种了杏树、桃树、山楂树、梨树、柿子树,春天看花,夏天和秋天吃果,还养了羊、土鸡和大白鹅,这生活美着哩。”她的老伴儿乐呵呵地说。
对靳福琴老两口来说,这种幸福生活得益于精准扶贫给村子带来的变化。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二十多年前,由于村里路不通、灯不明、吃水靠天,生活非常不方便,在城里工作的子女接他们到市区居住。
故土难舍,靳福琴和丈夫时常惦念着大山里的家,偶尔会抽时间回去看看。2017年,村支书给靳福琴打电话,说村里给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用电问题,请她抽空回来看看家里新整的水电线路合适不合适。
接到电话的第二天,老两口就回到村里。“没想到几年没回来,村里大变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管和用电线路也走到了家里。”靳福琴说。
麦秸河自然村所在的行政村赵庄村是省级贫困村,是个革命老区,是电影《地雷战》的原型村,“太行八英”曾在这里留下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然而,多年来山里的村民们守着“金山”过苦日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由市政协、中站区政协、区文体局、区工商局组成的帮扶工作队到了村里,他们修路、打井、架电线,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靳福琴老两口看到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变了样,当即决定从城里搬回到老家村里生活。
赵庄村两件宝,历史红植被好。结合赵庄村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帮扶工作队围绕发展乡村旅游,给村里谋划了脱贫致富之路。窄门自然村铺设石板路项目竣工了,麦秸河村的护坡维护项目完成了,各自然村村口的文化石标志立起来了,太阳能路灯装上了,红楼头步道开工建设了,智能手机随时随处都能连上4G信号……一系列扶贫项目的落地,使赵庄村的旅游人气越来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