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梁伟(徐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讲人档案
梁伟,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他作为省优秀青年干部公派赴美留学1年,获马里兰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他历任徐州市委组织部青年干部处、综合干部处处长,丰县县委组织部长、县纪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现任徐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要观点
“1”,即优化一个中心布局
徐州市围绕全力构建区域性产业研发集聚中心、创新产业孵化集聚中心、产业化发展集聚中心和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打造“产业+企业+平台+高校+人才+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着力使全市的创新创业实力、产业发展水平、开放创新能力、要素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目前,徐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1家,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安全产业园等园区5家,省级大学科技园5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核5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5家,其数量在淮海经济区城市中处在第一位。去年,徐州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居全省第二位,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9家、“企业加速器”5家、众创空间35家。如今,国家工程机械质检中心、江苏省特种机器人质检中心均已落户徐州。
“2”,即明确两个产业方向
徐州市围绕高新产业创新发展,做好增量带动。具体而言,该市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形成新业态、新模式。
新技术:该市围绕智能制造、光伏光电、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新一代机器人、半导体级多晶硅产业化、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等新产品和智能传感、安全云、智能分析和挖掘等大数据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服务外包、大数据等产业从无到有,高速发展。新产业:徐州市确定了“3+3”(优势型产业和成长型产业)的布局,三大优势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三大成长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新业态:大力布局“大数据+”,微软、IBM、甲骨文等世界ICT产业巨头和华为、中兴、软通动力等国内龙头企业都已入驻徐州。新模式:该市打造“互联网+”共享新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技术,发展众包、众智、众扶、众筹,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快集聚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让人们充分通过互联网分享服务和商品。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该市做好存量提升,加强产业研究、项目引导、协同创新和投资拉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拓展转型升级新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集约集聚、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板块发展新格局。
“4”,即建设四大优质载体
“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四大优质载体,即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创新谷和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徐州把“一院一城一谷一区”作为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建设,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资源集聚和机制创新,从平台建设、财税扶持、租金补贴、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建设用地、科技金融、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核心区发展,实现四大优质载体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到2020年,“一院一城一谷一区”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和功能载体建设,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日益显现,成为徐州创新的名片。
“7”,即完善七个方面工作体系
2016年7月2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会,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了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按照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工作方式,徐州市一是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意见》《科技“十三五规划”》《徐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方案》《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意见》《科技创新政策服务指南》《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意见、措施和办法。
二是完善产业提升体系,推进高端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加大传统产业技术供给力度,设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招引培育。运用高新区监测指标体系对各类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监测考核,推动各类高新区、经开区“又高又新”,推动徐州高新区提质扩量、进位争先,支持邳州、锡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鼓楼高新区建设各县(区)编制完成高新区产业规划,争创省级高新区,实现徐州高新产业各板块、各载体错位发展。
三是完善“双创平台”体系,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孵化平台,重点优化完善科技创业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院士工作站、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究院、工程中心、外资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协调认定一批省级研发型企业;建设重大科技平台,深化“一城一谷一区一院”四大创新核心区发展内涵,理顺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行机制,在体制机制、人才集聚、成果转化、开放合作、财税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极”。
四是完善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围绕“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团队出资货币化、人才高端化、研发产业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目标,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研究院理事会和研究院有限公司;把符合条件的已建和新建新型研发机构纳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管理序列。深化国内国际交流合作,重点推动工程机械、生物医药、ICT等产业建设创新联盟;主动对接中科院、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召开专题对接活动;组织国际技术转移对接活动,举办中英、中法创新创业大赛。
五是完善成果转化体系,抓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落实,进一步完善配套落实政策,制定出台技术转移资金奖补管理办法、中试基地和第三方检测检验平台及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善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线上+线下”综合转化功能,畅通科技成果征集、筛选、交易及落地渠道。
六是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打造徐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江苏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淮海分中心等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建立2亿元的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市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徐科贷),探索尝试“小股权+大债权”投贷联动模式,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等。
七是完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创建国家试点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计划,组建高质量专利培育中心,开展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 (本报记者李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