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前,课程改革有序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可是,每位教师可能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那么,如何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吃得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吃得了”呢?为此,我们数学教学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分层。在教学中,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照比例分为3个层次。
备课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设计教学方法,进行分层练习,即了解差异,分类建组;针对差异,分类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阶段考查,分类考核;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授课分层。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努力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训练分层。练习分层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设计或布置练习时要具有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的练习为选做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核分类检测:每一个单元学完后,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3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同一份试卷上拟定出不同层次的测试题,3个层次的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