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病毒活跃,易侵袭人体,儿童是这些疾病的重点侵袭对象。众所周知,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为了让每个儿童家长认识到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提高家长为孩子接种疫苗的自觉性,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中医健康会客厅》邀请市中医院儿科主任杨定宪,给家长谈一谈接种疫苗以及中医药防治儿童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主持人:杨主任,请您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作用是什么?
杨定宪: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用人工方法将细菌、病毒减低毒性,制成菌苗、疫苗及类毒素等生物制品,通过注射、口服等方法接种到人体,使之产生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以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达到免疫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预防接种。一般来讲,刚出生的婴儿会从母体内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能力,但是随着婴儿的成长,抵抗力逐渐减弱和消失,儿童就容易患各种传染病了。为了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需要有计划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促使儿童产生抵抗力,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主持人:杨主任,请您给大家说明一下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的由来以及儿童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杨定宪: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扩大计划免疫规划并积极开展工作。为了加强对该工作的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影响力,促进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保证免疫接种率,有效地防止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达到最终消灭疾病的目的,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成立了全国计划免疫协调领导小组,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至此,我国已建立了完善的免疫接种程序: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即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并在婴儿1周岁之前,完成程序中的所有基础免疫接种。
我国通过接种疫苗,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效地控制了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通过口服小儿麻痹糖丸,自1995年后,我国即阻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使成千上万孩子避免了肢体残疾。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降至2014年的0.3%。上世纪中期,我国麻疹年发病人数曾高达900万人,至2017年,发病人数已不到6000人。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前,白喉每年可导致数以十万计儿童发病,2006年后,我国已无白喉病例报告。上世纪60年代,我国流脑发病最高年份曾高达304万例,2017年,发病人数已低于200例;乙脑最高年份报告近20万例,2017年发病数仅千余例。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主持人:我国疫苗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按规定接种;二类疫苗是自愿、自费接种的。在生活中,不少家庭因为考虑到经济水平问题,并没有为孩子接种全部疫苗。对于防治这些传染病,中医具有哪些优势呢?
杨定宪:4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春季,是腮腺炎的高发季节,这些传染病接种的疫苗都属于二类疫苗。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学“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中医在防控手足口病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中医越早介入防治,就越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此外,在应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
对于腮腺炎,目前尚无抗腮腺炎的特效药物,现代医学治疗措施主要是及时隔离、休息,如果发热就会给予解热镇痛药,如果脸部肿胀疼痛也可局部外敷药。传统中医药学对腮腺炎有多种治疗方法和较好的疗效,可以外敷清热解毒类膏药,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于严重并发症,可根据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选用汤药治疗。
目前,流感已出现降温的态势,这种传染病接种的疫苗属于二类疫苗。不过,中医在防治流感上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对流感有伤寒、热病、温病、湿温、风温、春温、冬温等不同的诊断,防治流感的方法也不同,不仅有效,还不会出现病毒的耐药现象。近年来,流感防控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中医药防治流感是行之有效的,发挥了独特作用。今年1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流感中医药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当季高发的流感疫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做好流感中医药防控工作,而这也为儿童流感的防治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