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虫豸萌动,草木吐翠。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中,唯桃花独领风气之先。在田野,在山间,长亭外,古道边,城市小区内,农村老屋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深红浅红,灿如朝霞。桃花是春的象征,美的大成,宜诗宜画,宜歌宜咏。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桃花被嫁接在诗的枝丫上,从上古一直绽放到当代。
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桃花却是最引人关注的花卉之一,何也?因为桃花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小家碧玉的温柔;既有不染凡尘的高洁,又有亲近百姓的平凡。桃花和春天相伴而来,一扫冬天的沉郁阴霾,带给人间和煦明丽。在明媚的春光里欣赏美丽的桃花,人们的心情一定会爽朗起来,情不自禁地吟诗放歌。无论诗仙诗圣,诗佛诗魔,唐诗宋词,元曲清戏,桃花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路芬芳,留下缤纷的文化落英。
桃花是爱情的使者和媒介。唐《本事诗·情感》记载:“唐才子崔护举进士不第,清明日,独游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宕,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而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年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段故事把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创作过程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这首直白浅显的小诗可以传诵千古呢?崔护此诗看似平淡无奇,却拨动了无数人追求浪漫爱情,希望邂逅帅哥美女的心弦,明媚春光里美丽桃花下的艳遇谁不向往呢?然而崔护再访不遇的惆怅落寞心情才是最值得玩味的,也是此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后人据此诗编了一出名叫《桃花庄》的戏,才子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不免落入俗套,就像维纳斯被硬生生接上断臂一样,大有蛇足之嫌。唐代还有一首无名氏所作《白衣女子木叶上诗》:“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佳景虽堪玩,萧郎殊未来。”描写一位痴情女子在桃树下等待情郎,桃花片片落在草苔上,情郎却久久不来,可想女子的心情和崔护是一样的,两诗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惊世而出,诗人们便将桃花源当成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仙苑,把桃花当成不染凡尘绝世芳美的仙花。《桃花源记》描写的胜境使后来者纷纷附骥,佳作不断。王维的《桃源行》其实是用诗的形式对《桃花源记》进行了再创作。李白一生钟情于求仙访道,他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去向何方?当然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桃花源了。对桃花源心向往之的诗人实在不少,歌咏桃花源的好诗也实在不少。谢枋得《庆金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刘商《题水洞二首》:“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张旭《桃花矶》:“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逐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当然也有诗人对桃花源存有疑问,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问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毛泽东《七律·登庐山》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更是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思想高度否定了桃花源的存在。毛泽东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消极避世的桃花源在现实中找不到,唯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才能创造幸福生活,浇灌美丽家园。毛泽东的境界,是古往今来的诗家们所难以企及的。
桃花是最普通的花卉,人们看桃花和当时的心情、生活息息相关。诗人们看到盛开的桃花,联想到其他的景物,就能描绘出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来。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把桃花春水女萝明月相映成趣写得十分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江边桃花的艳丽引来碧水勾引,也遭到风雨嫉妒摧残,老杜是否借此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呢?聂夷中《起夜来》:“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诗人思念远方亲人,心中着火一般,半夜起床出门溜达。由于心绪不佳,带露水的桃花在月光下只是泛泛的一片朦胧,一点也不美丽动人。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是带着一种期待与友人相见的喜悦心情看桃花的,又是在清晨时分,因此用了一个“浓”字。一“泛”一“浓”都用得十分形象和传神,也凸显了两人心态的明显不同。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把春天生机盎然的情景用几种动植物串联表现出来,不难看出诗人生活底蕴的深厚和敏锐的观察力。桃花独占春光鳌头,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大服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袁枚《题桃树》:“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老杜喜爱桃花,不论深红浅红。袁枚感叹流水如年,韶华易逝,心惜残红落英,赞赏初绽桃蕾,也是人之常情。
桃树在中国被称为仙木,桃花也就带了三分仙气,非寻常凡花可比。道士们降妖驱魔,何用金戈铁矛,只须刻一把三寸桃木小剑施以法术,妖魅自然俯首就诛。中国人春节家家门上要贴驱鬼拒怪的年画,古称“桃符”,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子是仙果,受到神仙们的钟爱,认为吃桃可以延年益寿。寿星老儿手中永远托着一个大红仙桃,王母娘娘开蟠桃会,想必桃子也是各路神仙的主要食材。孙悟空监守自盗,把蟠桃仙丹玉液琼浆吃了个够,结果就铸成长生不老金刚不坏之身。神仙们逍遥自在的日子凡间诗人们也无限向往,够不着难道不能幻想?于是诗人们在风清月朗之夜桃花盛开之时饮酒作诗,飘飘然如羽化登仙了。晏殊《燕归梁》下半阕:“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蟠桃花发一千年,祝长寿,比神仙。”元代诗人邵亨贞《清平乐·碧桃》上半阕:“瑶笙吹罢,月满仙台下。歌扇半欹羞淡冶。一点芳尘不惹。”金人元好问词曰:“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桃花在中国人心目中超凡脱俗,无论仙界幻境,缺了桃花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正如月亮骚人喜其清辉,盗贼恶其光明一样,桃花也因人们的偏好心情的变化而褒贬不一。诗圣杜甫平常是喜爱桃花的,可是心情不好时,娇艳的桃花就如同风尘女子一样被嫌弃了。老杜《绝句漫兴》:“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老杜总在悲苦烦愁的时候写诗,因此天地万物一片灰暗,诗虽好却总是让人压抑,仿佛老杜一辈子就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儿。纳兰性德《菩萨蛮》上半阕:“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写丽人在初春孤寂无聊的情态,桃蕊似乎也和主人一样愁眉不展,娇倦欲睡。林黛玉葬桃花,也是一样的悲愁哀怨。“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年轻姑娘大多是天性活泼喜爱桃花的,唯独黛玉见桃花落英伤感流泪,心碎肠断。老杜、纳兰、黛玉都是很卓越的诗人,但性格过于悲观阴郁,不足为后人效也。
我是喜爱桃花的,爱她的仙姿芳容,爱她的勃勃生机,爱她的烂漫天涯,爱她的果实甘美,爱她的不卑不亢,爱她的亲民本色。无奈甚少诗情,绝无画意,用文章再现桃花之美,殊感远不如诗家咏唱之传神精彩。吾友阿丙先生有一篇《神农山桃汛》的散文,赞美桃花不因孤独而不芳,不因困厄而改节,实为写桃花文章难得之佳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写的棒极了,经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先生倾情演唱,双璧同辉,必成民族歌曲的不朽经典。我在长沙岳麓山爱晚亭看到一副对联,上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下联:“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此联是将清代程颂万和罗典所撰对联综合修改而成的,上联寓意尚可,下联我不太欣赏。爱晚亭挂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词匾,毛泽东是崇尚自由的,他的这首词就是对自由的赞美诗。然“驯鹤待笼来”,将鸣于九皋的仙鹤关在笼中不但有违自由天性,更和新桃初绽,红霞映天,峡云腾起,深翠欲滴的环境极不协调。仙鹤应该在晴空里排云而上,在九霄中引吭高歌,把这个自然的精灵关在笼中任其哀鸣岂不大煞风景?某不才,欲将下联改为“一双野鹤排云来”,不知有污先贤雅听否?桃花到处可见,本不稀奇,然而正是其平凡中的卓越,才使历代诗人纷纷为之倾倒,名诗佳句,层出不穷,金曲玉音,天籁回响。正值桃花盛开的初春时分,吾在桃树下闲看《古文观止》,落英缤纷,花瓣撒满全身,遂心有所悟,浮想联翩。查找了一些资料,草成此篇,又偶得一首七绝,同寄吾心于桃花也。
《咏桃花》
草野庙堂独占春,亦仙亦幻亦凡尘。
众口褒贬论不定,一路芬芳贯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