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品质之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首季开门红
“人工天河”送来幸福水
焦作市“智慧教育” 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
根植故土 回报家乡
图片新闻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4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工天河”送来幸福水
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今年孟州西部陵区遇上了多年没见的大旱,但绿油油的麦田因浇上救命水长势喜人,群体足,个体壮,丰收又有希望了。”4月16日,孟州市赵和镇水利站站长卢斌对记者说,过去陵上靠天收,如今年年粮食丰产,瓜果飘香,鱼跃池塘,丰收有保障,多亏了“人工天河”送来的幸福水。

  这条“人工天河”叫引沁渠,全长102公里,是上世纪60年代济源、孟州两地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人间奇迹。该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起太行山,南跨北邙岭,涉及范围包括济源市、孟州市和洛阳市吉利区共计15个乡镇367个行政村,人口60余万,耕地面积58万亩,被当地群众称为“生命线”“幸福渠”。

  豫西北的济源山区和孟州陵区,历史上十年九旱,灾荒频繁,粮食望天收,吃水贵如油。

  1965年,孟济两地10万大军奔赴太行山修建引沁济蟒工程的战场。建设者自带干粮、工具,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硬是靠双手和镐钎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出了一条“人工天河”。1969年6月,引沁总干渠全线通水。从初创、扩建到配套、改造,该渠目前已经形成了“引蓄提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河南水利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人工天河”从沁河引水,穿山越涧,一路欢歌到孟州,山陵变粮田,荒凉变绿洲,百里灌区变成百里画廊。

  因为有了水,兴建了引沁水电站,利用灌溉余水和汛期洪水发电,目前总装机达到12400千瓦,新增容2800千瓦。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发电11.98亿千瓦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为有了水,沿渠“长藤结瓜”,形成了现代农业带、工业经济带、生态林业带、旅游景观带“一渠四带”格局,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灌区粮食产量由1969年的171公斤增至目前的800余公斤,解决了山陵区13万人的饮水困难,灌区内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工、农、林、渔业全面发展,百里灌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

  因为有了水,灌区引蓄结合、以蓄补源、综合利用,由单一农业灌溉变为农村安全饮水、工业供水、水力发电、养殖供水、生态供水和城市供水。去年,渠首引水3.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42万亩(次),保证了灌区粮食丰产丰收。工业供水日用水量增加9000立方米左右,引水补源、环保用水、孟州水系供水都有了保障。

  因为有了水,灌区帮助山陵区贫困村开发沟域经济,发展水产养殖和林果业,目前已开发沟域面积2600亩,为59座鱼塘、荷塘、水库提供了水源。陵区沟中有水,水里养鱼种藕,岸上种花果树木,许多陵上人家脱贫走上致富路。

  “这条‘人工天河’是10万引沁大军战天斗地,付出了62人牺牲、199人致伤致残的代价换来的。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一定要以百倍的努力,守护好这条‘生命线’,造福灌区百姓,服务区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市引沁局局长祝远峰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