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沁阳村
本报讯 河南日报记者陈学桦、郑伟伟报道:4月17日8时,沁阳市太行街道东沁阳村70多岁的老党员王俊成骑着电动三轮车,准时出现在村头的垃圾分类中心。放着音乐,他和几位老伙伴按照事先分好的区域走向村民家中。
来到何翠兰老人家门口,只见7个五颜六色的垃圾桶整齐排放着,每个桶上都标着数字及垃圾分类的事项。蓝色的1号桶上写着“酵素桶,生的干净果皮、果核和菜叶”,绿色的2号桶上写着“堆肥桶,剩饭剩菜、骨头、带油污的生厨余”……王俊成拎起各色垃圾桶,按照分类倒进车上的大垃圾桶里。
2017年8月,几名大学生来村里宣讲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开展垃圾分类的迫切性。驻村第一书记张发军和村党支部书记王东风深受触动,决定在村里开展零污染行动。
为了使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党员干部带头深入每家每户进行教育引导,村里还出台了垃圾分类评分及积分兑换办法,一月一评比,并将结果张榜公布。
据村义工队队长武利霞介绍,现在村里已经把垃圾细分到28种,90%的村民都学会了垃圾分类,垃圾量也减少了80%。
绕着东沁阳村走一圈,笔者没有看到一个垃圾堆,也没有见到一个垃圾袋。“以前可不是这样,一刮风,垃圾袋满天飞。”武利霞说。
东沁阳村通过收集厨余垃圾,让垃圾分类,建设零污染村庄。这一“新潮”做法不仅受到省生态环境厅肯定,还吸引了周边村庄前往考察学习。
垃圾分类还只是第一步,东沁阳村还将垃圾变废为宝,发展出了带动乡亲致富的绿色环保产业。村民利用厨余垃圾果皮菜叶发酵制作酵素、堆肥。在村环保扶贫车间,环保酵素、环保手工皂等产品琳琅满目。王东风介绍,用酵素和堆肥代替农药和化肥,绿色环保,生产出来的粮食瓜果,市场价还高。
在村东头的酵素生态种植园实验基地,几位村民正在拔草。“2018年我们种植了16亩小麦和大豆、两亩山药、两亩怀姜、一亩怀菊花,酵素山药、酵素面粉等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集体收入增加了10万元左右。”张发军说。
采访期间,张发军的手机铃声一直响个不停。“都是订我们产品的。”他笑着说,“我们正在注册农业合作社,准备让东沁阳的绿色产品被端上更多人的餐桌,在乡村振兴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道路上,走出东沁阳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