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怀川地理 上一版3
不朽的里程碑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2019 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朽的里程碑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作者: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影报道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水质固定重要监测站点。
  黄河南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隧洞入水口。
  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建设、四面篆刻着“国之大策”“心灵呼唤”“责任如山”“饮水思源”的纪念碑屹立在黄河北岸。
  南水北调,千秋伟业;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深63米的竖井螺旋步道。
  黄河南岸已建成的丰乐樱花园旅游景点。
  施工中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拍摄于2009年7月)。
  2014年7月,本报“南水北调中线行”的记者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现场采访。
  竖井井底检修泵。
  穿黄工程隧洞出口降压站。
  黄河北岸,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出水口的竖井、出口降压站等建筑物。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说起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焦作人津津乐道。“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在传承和发扬。

  那么,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关键性和控制性项目的穿越黄河工程,人们却了解得很少。

  4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的黄河南北岸,一探究竟。

  黄河南岸,槐花盛开,扑鼻的馨香沁人心脾,昔日宏大的施工场景,早已被借助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文化建设的丰乐樱花园所取代,这里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博物馆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透过飞行器的镜头,穿黄隧洞入水口的四周建筑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站在邙山隧道山顶的观景台向北极目远眺,黄河以及穿黄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孤柏嘴控导工程等尽收眼底。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记者驱车绕焦作巩义黄河公路大桥一路北上,途径温县陈家沟村再折返至黄河北岸。远远望去,竖井、出口降压站等建筑物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耀眼,从竖井出来的丹江水涌起巨大的波浪,水中遨游的不知名的淡水鱼,足有半米多长。

  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沿着竖井螺旋步道,深入63米的井底探秘。井底机器轰鸣、干净整洁,只见硕大的出水弯管道占据了整个竖井的三分之二,南水北调的水就是从这里涌向北岸的。

  南水北调看中线,中线工程看穿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郑州荥阳市王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到焦作温县,再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咽喉”工程。穿黄工程最重要也是施工难度最大的,当属穿黄隧洞和退水洞。穿黄隧洞是南水北调工程中规模最大、单项工期最长、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复杂的交叉建筑物。穿黄隧洞是有压隧洞,承担着将长江水从黄河底部运输过河的任务,全长4250米,其中过河段隧洞3450米、邙山段隧洞800米,两条隧洞平行布置,中心线间距28米。

  据新华社消息,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开工,历时9年,设计流量每秒265立方米,工程总投资达31.37亿元。2014年2月22日,穿黄工程两条隧洞开始充水试验。截至2019年2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输水200亿立方米,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有5300多万人,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