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垒
近五年来发表SCI论文50篇,取得专利80项,出版专著90本,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项目80项,获得过3项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发展研究奖”……这样一组数据,让人对焦作师专刮目相看。在很多人眼里,一所专科院校,科研工作只是教学工作的点缀,但汇总该校近年来科研成果,你会发现焦作师专虽是地方专科院校,也有属于自己特色的科研成就,也有一批在专业领域、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
教育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科研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呢?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焦作师专的领导和老师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该校确定了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突出应用的科研工作思路,将区域性特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独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弘扬作为培育科研特色的突破口。
立足地方,科研方向瞄准社会需求
近年来,焦作师专立足焦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走出校门,对接社会,瞄准社会需求确定科研方向。先后成立覃怀文化研究所、生物环境研究所、太极文化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等14个校内研究院所,出台《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在政策层面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研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覃怀文化研究所坚持在断壁残垣间记录山阳历史、碑刻戏楼里解读怀川文明,深入挖掘汉献帝、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等历史文化名人在焦作的历史遗迹,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助力我市旅游“二次创业”。生物与环境研究所持续攻关怀山药、怀地黄等地方土特产中微量金属的测定、抗癌成分皂苷的测定、药活性物质的提取,为“四大怀药”从粗放式经营到深加工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四大怀药”相关产业发展描绘出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传统手工艺研究所利用节假日系统调查盆窑黑陶、黄河澄泥砚、清化竹扇、黄河泥埙、李氏泥塑等焦作地区9项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与沁阳盆窑村委签订黑陶产品研发协议,协助专业合作社提升创意水平,念好新型农民“致富经”。近年来,该校师生获得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60余项,提交各类调研报告300余项,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服务、智力支持,为助力“四个焦作”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推动教改,科研成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焦作师专开设的一大批选修课程都深受学生欢迎,比如陈式太极拳、焦作传统文化、太行山区植物研究、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等,而这些课程的成功都得益于该校坚持把地域文化研究和专业课程的建设互相融合。“很多选修课的内容都是老师对焦作本地资源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我们学生来说很生动,也很实用。”该校2017级学生小严说。同时,老师们在从事研究、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也得到了迅速成长,很多年轻老师都成了所在领域的专家。刘永英博士以焦作云台山的苔藓资源为科研工作的起点,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立了真藓科的新分类系统,发现并命名2个植物新物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10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在是国际上多家主流期刊的审稿人,成为唯一一位来自专科院校的河南省植物学会的理事。另外,汤洁、范志勇、马梦晓等中青年教师也迅速成长为兼具行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双重身份的教改带头人,进而带动一大批人投入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
服务社会,科学普及助力品质焦作建设
“原来这棵树就是丁香,那棵盛开的花不是碧桃,是日本晚樱。”4月20日,在市生态植物园游园的市民刘文忠老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看看植物上悬挂的牌子。他觉得这样给每一种植物都配上“说明书”的做法很好,可以让市民在游玩的同时学到一些知识。给市生态植物园的植物悬挂牌子是焦作师专开展的服务社会科普工作的一项内容。这些牌子色彩鲜艳,上面标明该植物的中文名、学名和种植区域等信息,有兴趣深入了解的市民,还可以扫描牌子上的二维码,通过链接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作为地方高校,焦作师专一直把开展科普教育、提升民众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位于该校实验楼的焦作师专生物标本馆是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藏有华南虎等珍贵的动植物标本,该馆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时间对市民开放,还定期邀请中小学生来馆参观生物标本馆,让学生们在城市里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魅力。焦作师专还有一支60多人组成的科普队伍,成员们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还致力向大众开展科普教育。例如研究鸟类的牛俊英博士,连续五年在“爱鸟周”到博爱、沁阳、温县等县市中小学开设鸟类知识讲座,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生态保护的种子;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孙向华副教授在焦作电视台解说怀川方言,让市民了解了本地方言的起源和演变。2018年6月9日,程峰教授应邀到焦作市非遗中心为焦作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焦作各县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市民作《焦作“非遗”项目的文化生态》的学系列术讲座。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焦作师专的科研工作者找准科研定位,立足焦作实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不懈耕耘,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献智出力,收到了良好效果。“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焦作师专党委书记刘新顺说,“进入新时代,学校更要坚持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丁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