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华
全市“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动员大会召开后,对标徐州、扬州两市,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虽然有差距,但也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示范区将结合国家高新区定位和工作实际,在统筹抓好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生态建设等工作的同时,按照省、市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四个一批”的安排部署,重点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奋力打造中原科创名城。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源头创新作用。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智力优势,实施高校协同创新计划,探索市场化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全面深化地方政府与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
大力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支持千年冷冻、科瑞森2家创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力争更多企业进入全省创新龙头企业行列;大力支持明仁与中国药科大学、天宝桓祥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共建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3年行动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深入开展研发机构引进建设工作,鼓励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示范区创建研发机构;引进集聚工业设计机构、人才,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申报创建国家级“双创”特色基地为抓手,不断扩大“双创”主体规模,打造“双创”升级版。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树立“不做跟随者”的理念,把握机遇换道超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保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科技创新的路径、规律谋划产业发展,依托优势产业谋划创新亮点。
以科技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创新创业示范区。拿出环境最美、价值最高的地块,高质量规划建设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创业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总部新城、创基智能产业园5个科技综合体,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载体支撑,构建完善“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科技园”的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
高规格规划建设科技新城。充分学习研究借鉴扬州市打造新兴科创名城、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和淮海科技城的好经验、好做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技新城,真正实现以国家高新区建设引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打造焦作的创新策源地、人才集聚地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焦作新的核心增长极和城市新亮点。强化规划引领和城市设计,用最先进的理念、最佳的方案,规划建设更具品位、更具特色的城市新空间、城市会客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加强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建设平台集聚、环境优美、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以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为产业支撑,以文化、旅游、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为必要辅助,推动科技、产业、生态、城市融合发展,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配套设施完善、宜业宜居宜游、生态环境优美的科技新城。
加速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体系。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落实好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深化与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信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落实专项政策,留住本地大学毕业生;认真落实购房补贴、岗位补贴、创业扶持资金等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向上争取支持国家高新区建设的资金支持,争取银行对科技创新载体的投入,引进社会资本,提供资金保障。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落实管理权限、薪酬改革、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为中原科创名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