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扬州市始终将“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当头炮”来抓,连续5年出台关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二号文件”,持续放权,将行政审批放到离群众“最近的一公里”;分8批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36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79项;推动区级政府“同级同权同责”,确认区级政府应有行政权力6268项。扬州市政府分两次向广陵区政府下放行政权力529项,赋予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链条审批权216项,初步实现了“县(市)区扁平管理、开发区全链条审批”,激发了全市的经济活力。
2018年9月20日,位于明月湖畔的扬州新大剧院正式封顶,建设进度比预定工期整整提前了3个月,创造了新的“扬州速度”。
新“扬州速度”的诞生,离不开扬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离不开该市政务服务中心指派人员为项目审批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离不开该市财政、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开放的“绿色通道”……这一切都是该市一以贯之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缩影。
“一枚公章管审批”
开启全新审批模式
“9时递交材料,没想到10时就办好了。”提起办事速度和效率,江苏艾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扬州市江都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赞不绝口,“以前办理证照要到江都区政务服务中心,实在耽误时间。如今在开发区就能办,真是太方便了!”
江苏艾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能够快速办理证照,得益于扬州市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让江都经济开发区拥有了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办理的江苏省投资项目备案证,是第一张加盖江都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印章的证照,标志着扬州市“一枚公章管审批”的全新审批模式正式开启。
扬州市“一枚公章管审批”审批模式实行后,有效提升了审批效率,激发了“双创”活力。2018年1月至9月,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开办企业864家、新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5个,江都经济开发区新增市场主体1446家。
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曦说:“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基本解决了过去制约开发区发展的‘有需要却没有权,想要权却要不到’的问题。”
实施权力清单标准化
让群众办事少跑腿
扬州市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良好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该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绝不是嘴上说说、发发文件、下个通知这么简单,而是要实实在在制定政策、督促落实,让企业和群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可以说,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生产力。”
简政放权,扬州市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建立完善的事中事后管理机制。该市的做法是,行政审批部门要在规定时限内将审批结果信息同步推送到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承担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将事中事后监管结果反馈给行政审批部门。其中,职能部门在行政审批部门行使行政许可权过程中要主动提供法律法规、政策依据、技术服务等支持,严格按照审批结果及时开展事中事后监管,承担监管主体责任,形成审批部门与职能部门互通互联、紧密合作、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
此外,扬州市还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有效解决了选择性执法、执法不公、执法任性等问题。该市组建蜀冈—瘦西湖景区综合执法局,以管委会名义集中行使155项行政处罚权,实现了景区“一支队伍管执法”。
优良环境高效服务
激发“双创”活力
站在创业创新的“风口”,扬州市以获批建设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为契机,制订实施了“双创”示范三年(2016年~2018年)行动计划,以最坚定的信心、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直接的路径、最优良的环境打造创新创业“扬州样板”,努力将扬州打造成为适合年轻人创业创新的“高性价比城市”。
据了解,扬州市自2016年5月获批建设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以来,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策集成、机制创新”的工作要求,围绕“五个聚焦、五个全力”,大力推进“双创示范”建设,在打造空间载体、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融资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双创”特色,叫响了“双创”品牌。
数据显示,2017年,扬州市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876亿元,同比增长45%;小微企业累计安排就业241万人次,同比增长43%;小微企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0519万元,同比增长135%;小微企业拥有授权专利29202件,同比增长90%。2018年1月~6月,扬州市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164万元、累计安排就业243万人次、拥有授权专利34869件。如今,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处处涌动着创业创新活力,一座创新型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记者感言
为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扬州市委、市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推行了“一枚公章管审批”改革,实施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建立了“3550”常态化运行机制,持续为企业登记注册“降门槛”。正是这种务实作风,为项目迅速落地扎根、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决不是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存在办事不顺畅、手续繁杂、环境不优等问题。因此,要切切实实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还需加大改革力度,真正把好政策落到实处。
“不见面审批”让群众受益
本报记者 李新和
对于自己的交通违章,家住扬州市邗江区东方百合园小区的周先生处理时总喜欢“拖”,他说:“虽然城区有6个交通违章处理点,但是离我家都挺远,而且每次去都要排队,所以我总是等到最后期限快到时才去处理。”今年3月底,周先生发现离家不远的瘦西湖旅游警察警务服务站多了一台人工智能自助服务机,可以自助处理交通违章。“我特地去尝了个鲜,先面部识别再放上驾照,根据语音提示几分钟就处理好了交通违章,太方便了。”周先生说。
扬州市货车车主徐先生日前也享受到了“不见面审批”带来的红利。他有一件超宽货物着急送出,但审批窗口位于广陵区市民中心,与他家相距10公里,来回要一个半小时。通过电话联系,审批窗口工作人员指导他在政务“一张网”上进行网上办理,短短15分钟即通过了审批。随后,徐先生在自家附近的交警服务站打印通行证,顺顺当当跑完了这趟车。
“扬州速度” 让创业者吃下“定心丸”
本报记者 李新和
“重大项目建设等不得、慢不得,我们对项目建设进度的督查细化到了每一天。”眼下,扬州市瘦西湖新金融商务体项目正在加班加点建设,项目负责人顾伟东说,“这是一个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项目,市委、市政府重视楼宇经济发展是天时,项目地处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是地利,政府部门和市民对项目关注与支持是人和。如此优良的发展环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争分夺秒,早日让项目竣工运营。”
“‘扬州速度’让我惊讶!”顾伟东感慨地说,“近几年在项目办理过程中,我感到用时越来越短、办事越来越顺、服务越来越好。”
扬州高邮耀善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芮俊峰与顾伟东有同样的感受,他说:“头一天申请项目立项,第二天批文就寄到了我手中,办事效率太高了!这种效率,让我们看到了扬州服务项目建设的诚意,更让我们感到在这里投资值得。”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