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出台了《武陟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集中医养工作实施方案》《武陟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医养中心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充分依托现有的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精神病医院资源优势,探索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集中医养工作模式。县卫健、民政、财政、扶贫、人社、医疗保障、残联等部门相互协作,对医养对象的识别认定、医养中心建设、资金保障、托养对象入住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对医养中心建设管理运行、医养对象应该享受的生活医疗保障等拿出了具体的方案。
去年10月,武陟县开始在县养老中心和圪垱店乡卫生院试点建设医养中心。今年1月,该县又依托詹店镇卫生院、大虹桥乡卫生院东院和县精神病医院建设改造了3个医养中心。目前,该县县医养中心、圪垱店医养中心、詹店医养中心、大虹桥医养中心、精神卫生医养中心5家医疗卫生机构共设置医养床位708张,有意愿入住医养中心人员204人,已经入住163人,基本实现了有医养意愿的重度残疾人员集中医养的目标。
“入住容易,关键在于医养对象入住后能否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改善他们家庭的贫困现状,让他们有幸福感、获得感。”武陟县卫健委主任王国强说。
为最大限度地让入住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各医养机构针对入住人员的精神需求,创新特色服务,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提供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项目于一体的免费优质服务的同时,将每位医养人员的生日信息张贴上墙,在生日当天为其过生日。圪垱店医养中心积极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志愿者成立服务队,坚持为医养人员送饭、洗澡、换洗床单被罩、进行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并开展优秀护工、优秀医养人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医养人员的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及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的动力,让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信心。
36岁的马斌因车祸导致四肢瘫痪6年,妻子离去,父母年迈,两个孩子正在上学,由于照料不周,肌肉萎缩,肢体僵硬,居住卫生条件极差。马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去年重阳节他入住县医养中心,得到了很好的护理,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并学会了用嘴咬着笔操作电脑和手机,精神生活也大为丰富。
在对医养人员进行人性化关怀的同时,各医养机构牢固树立“医养不是包养、供养”的理念,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依据入住人员的身体状况,探索“小加工”带动“大就业”服务模式,激发被医养人的内生动力。
“今年春节过后,我们与一家塑料加工厂联系,将小加工车间搬进医养中心,入住人员每做一个水管管卡,就会有几分钱收入。”圪垱店医养中心负责人马雪娥告诉记者,“目前,我们这里15名医养人员,有8人参与了手工穿螺丝做管卡,比较用心的赵小四一天就可以挣10元左右。他们在这里不仅得到了锻炼康复,还能通过做管卡来贴补家用,丰富了精神生活,也体现了自身价值,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不仅如此,武陟县相关部门、各医养机构还本着扶贫脱贫原则,对医养人员在医疗保障、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目前,该县人社局已为各医养机构提供60个公益岗位,圪垱店医养中心的6名护工和大虹桥医养中心的4名护工,全部为医养人员家属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目前,该县5家医养机构共安置26名医养人员家属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养人员的家庭困难,达到了“医养结合、助力扶贫、健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