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江
在市第五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有一位85岁高龄的医生,她本该安享晚年,却不愿意放下拿了一辈子的听诊器,她对患者的那份细心、爱心让人为之动容。这位老人名叫韩桂兰,一周坐诊6天,风雨无阻坚持了62年。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韩桂兰说:“国家培养了我,我要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患者解除病痛。”
“人的身体需要营养,如果你长期营养不良,各个脏器就会出现问题……”5月5日下午,在市第五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内科,韩桂兰对一位老人说,“从体检报告单来看,你的身体缺乏营养,平时应该增加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的摄入量。
听了韩桂兰的话,这位老人有些意外,她说:“我害怕年纪大了血脂高、血糖高,吃饭就以素食为主。”
“吃素不代表健康。”韩桂兰用了40分钟的时间,给这位老人详细讲解了健康饮食的标准以及生活中应该避免那些不健康的行为。这40分钟,不仅让老人受益匪浅,也让记者收获良多。这位老人离开时感慨地说:“您是我见过最有耐心的医生。”
记者发现,韩桂兰在给患者介绍健康常识时,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是最新的,而且说话条理特别清晰,如果不是她亲口告知自己的年龄,任何人都无法相信眼前的这位医生已经85岁。
1957年,韩桂兰从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人民医院上班。当时,她为了让结过婚的同学和丈夫团聚,便主动把指标让给同学,自己去中站区人民医院上班,成为心血管内科的一名医生。
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患者看病缺医少药,韩桂兰从来不会因为没有药而放弃对患者的治疗,而是积极想办法,找在其他医院工作的同学帮忙。在同学的帮助下,她成功救治了好几位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1961年,韩桂兰凭借过硬的技术被调到市人民医院工作。随后,她又作为技术骨干,被抽到我市刚刚成立的公费医疗门诊部(现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
韩桂兰从参加工作至今,始终牢记老师的话——医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听患者讲述身体不同部位的变化以及其心理变化。你对患者了解得越多,在治疗用药方面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2年,韩桂兰到了退休年龄,但医院领导不愿意她离开工作岗位,希望她能够继续为患者服务。考虑到领导和患者的信任,韩桂兰没有推辞,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发挥余热,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
从参加工作至今,韩桂兰一直坚持坐诊,62年来风雨无阻。
已经85岁高龄的韩桂兰,平时特别重视学习,每天除了坐诊外,会准时收看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养生堂》节目,跟着专家学习各种疑难杂症,了解高精尖的医疗技术。她说,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技术都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不能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就无法帮助患者去了解疾病、战胜疾病。
韩桂兰在看节目的时候,还会跟着专家的讲解做笔记。如今,她的笔记都记了上百本。韩桂兰掌握的知识多了,在给体检人员写体检报告时,可以准确地指出体检人员存在的疾病隐患。发现有问题的体检报告,韩桂兰会及时和当事人联系,详细告知对方如何预防疾病的发生。
如果问韩桂兰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她的回答是:治病救人,她这辈子就爱做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