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博爱县巧用“有形的手”统筹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依托产业发展形成摆脱贫困的“造血机制”,拓宽扶贫工作覆盖面,提高扶贫效率、巩固扶贫成果,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探索特色产业扶贫“造血机制”,产业“活水”滴灌让农民多增收一点。该县以“林果、蔬菜、怀姜”三大产业为核心,发展林果产业,依托小底村樱桃、玄坛庙冬桃等特色林果品牌,带动薄皮核桃、苹果、冬枣等太行林果种植,形成了以小底村为中心,辐射周边44个自然村、4100余户的种植网络;发展蔬菜产业,打造天赐蔬菜采摘园、博爱源蔬菜采摘园等扶贫基地,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订单蔬菜,带动全县蔬菜种植10万余亩,被评为“中国十大蔬菜之乡”;发展怀姜产业,创建怀姜创客公社,怀姜深加工企业增至23家,产品达到了9大类120个品种。2018年,该县使用扶贫资金1200多万元,实施种植等项目47个,发展赤松茸等特色种植150多亩,新增樱桃、冬桃等太行林果种植面积460多亩,建设半地下式温室、大拱棚等238座,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
推动电商扶贫向纵深发展,真正让精准扶贫搭上电商快车。该县构建了集“政府推动、企业带动、产业支撑、金融保障、电商标准、电商培训、平台网点、物流仓储、宣传推广”于一体的电商扶贫体系,打造出“博爱七贤”系列电商特色产品,电商行业标准怀姜糖膏立项公示;引进京东、苏宁等8大电商平台助力脱贫攻坚,开设博爱特产馆3个、农村服务网点28个;建成太行山货交易中心和电商公益仓储物流转运中心,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线”提供服务。2018年,该县在每个贫困村培育一名电商扶贫带头人,共建成电商扶贫基地3个,带动239户贫困户就业增收;427户贫困户从事网络销售,销售额达512万元;854户间接从事网络销售,销售额达1195万元,带动全县60%以上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构建“旅游+”长效扶贫“造血机制”,持续发力降低返贫风险。该县着力打造乡村旅游新典范,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依托小底村樱桃观光农业园区,辐射周边5个山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成为焦作市旅游产业项目精准发力扶贫工程的典范;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借助1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5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培育了于庄三渡湾等一批具有山地特色、山水特色、田园特色、技能特色的乡村旅游扶贫样板;打造景区扶贫新体系,以青天河景区为龙头,培育扶持乡村酒店、生态采摘、户外运动等旅游新业态,推动了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该县旅游产业带动6个贫困村增收致富,带动脱贫人数占全县脱贫人数的17.2%,被省扶贫办和省文旅厅授予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称号。
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自我“造血”,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该县实施14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初步形成了“土、农、公、活”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村村有特色,乡乡有产业”的发展格局。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该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坚持“产业优先、股份合作,集体带动、全民共享”的扶贫方式,实现利益联结、收益共享。目前,全村106户贫困户年每户分红1300元。该县孝敬镇双庙村实行“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依托强民公司安排5名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每户年可增收5000余元;聘用20余名贫困家庭劳动力进公司打工,年用工约40天,每人可增收2000元左右。该县金城乡西碑村按照“支部+公司”的发展思路,提供长期就业岗位38个,优先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