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对照市委全会提出的“国家高新区建设统领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示范区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中原科创名城,为示范区打造“三区一极”提供高质量支撑和强劲动力,持续把“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活动引向深入、落到实处。
“‘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跳出焦作看焦作,进一步打开了思想解放、理念更新的‘总开关’,开阔了视野,认清了差距,启发了思路,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进一步坚定了示范区‘三区一极’发展定位,找准了推进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核心抓手。”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家鹏说。
王家鹏说,徐州、扬州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搭建创新平台载体,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示范区同时也是高新区,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是高新区建设的核心主业、题中要义。学徐州、扬州,示范区牢牢把科技创新作为主攻方向,从五个方面切入,着力打造中原科创名城。
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一是用好现实科技资源。与河南理工大学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对接,重点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二是集聚更多高校院所。服务好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信职业学院发展,加快推进中原生物科技学院建设,增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同时,依托现有项目,积极谋划建设郑州大学焦作研究院、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加强产业、创新、资金、政策四链融合,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机制。
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重点培育壮大创新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群体,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双创”特色基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初创企业入驻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
打造5个科技综合体。学习借鉴扬州打造科技综合体的经验做法,拿出环境最美、价值最高的地块,规划建设理工大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创业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总部新城、智能产业园5个科技综合体。5个科技综合体总投资44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目前已经建成投用20.6万平方米,在建的有9万平方米,入驻各类企业、创新创业团队200余家。
规划建设中原科创新城。学习借鉴徐州打造淮海科技城的经验做法,在大沙河以南、高速路以北、中原路以西20平方公里区域,遵循“科技新城+公园城市”的理念,规划建设新时代高端化科创新城。
构建完善创新生态链。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大力引进人才,强化资金扶持,深化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改革等,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
王家鹏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中原科创名城是示范区打造“三区一极”(改革创新试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的高质量支撑之一。示范区要紧紧围绕“三区一极”建设目标,对标徐州、扬州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向创新驱动要动力,向改革开放要活力,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城乡建设高质量,让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王家鹏最后说,示范区下一步要深入学习,营造氛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促进作风转变,狠抓落实促成效,进一步深化“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活动,让示范区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幸福,为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贡献力量。
点评
河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何苗
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任王家鹏的学习体会让我想到:思路决定出路,“三区一极”的发展目标定位清晰、施策精准。
示范区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认识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创新具有乘数效应和双刃剑的作用,无论是观念的创新,还是生产方式、业态、技术、投融资方式等的创新,都会多倍叠加到经济生活中去。反之,也会多倍拖累经济社会发展。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示范区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向纵深发展。高校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供给意愿,而市场也有对此方面的需求,二者一旦有效对接,会产生非常积极和深远的影响。示范区从五个方面的切入来打造中原科创城的决心和行动,体现了示范区的创新意识、务实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行动意识。
对标先进,必须正视不足,示范区对于不足方面的总结也非常到位,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加快方式转变,重在抓落实、抓具体、见行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去引领,焦作的发展更需要示范区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