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目前,扬州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6项、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37项,有国家级传承人17名、省级传承人82名、市级传承人278名。2015年,当扬州迎来建城2500周年庆典时,该市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也正式开工建设。
来到位于扬州市中心地带的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红色的“非遗之门”雕塑。这个占地面积158亩,分A、B、C、D、E5个区域的非遗集聚区,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文旅融合、集聚人气为指导思想,是集展示展演、休闲体验、交流交易、创意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综合体,现在已成为外地游客和扬州市民新的人文旅游目的地。目前,这里已入驻国企、民企近400家,成为扬州展示传统非遗文化的主阵地。
保护与开发并重
千年古城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扬州市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古运河、瘦西湖、大明寺、东关街等名胜古迹以及雕版印刷、扬州剪纸、扬州刺绣、扬州玉雕、扬州面塑、雀笼技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扬州市委、市政府把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非遗文化和大众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等“六进”公益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承工作,系统整理、挖掘扬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有梦想就有力量,有目标就有行动。2015年,当扬州迎来建城2500周年庆典时,该市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也正式开工建设。“486”,寓意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开邗沟、通长江、连淮河,开启了扬州城的历史。
扬州市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建设紧扣“传承扬州非遗文化、创新融合促进新生”的理念,通过旅游产品打造、景观环境提升、旅游配套完善、旅游形象塑造等手段,引进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乱针绣、三把刀、吹糖人、玉雕、竹刻等。
2019年1月1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提出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普及和分类保护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法制支撑。
传承与发展双管齐下
让“遗产”变“财产”
“2016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89.39亿元,占GDP比重4.26%。2017年,全市‘三上’文化企业达386家,比2016年净增60家。”扬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扬州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目中,非遗文化不仅是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上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7月18日,在“联创置业”中国·扬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上,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投拍的3部微电影《寻找李白》《一根丝线》《芦花谣》同时开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正是扬州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最新实践,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日本以及国内运河沿线城市的上千部微电影参展。
2014年,由扬州牵头、沿线35个城市联合申报的大运河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申遗过程中,扬州以超前的眼光,于2009年发起成立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在WCCO的精心谋划下,106个世界运河城市和相关机构加入了扬州构建的运河城市“朋友圈”。每年,WCCO都召开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充分发挥国际交流窗口、桥梁、纽带、平台的作用,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亲近运河、向往扬州。
扬州玉雕是扬州非遗的杰出代表。2018年7月10日,“扬州当代玉雕珍品展”在无锡市博物院开展,吸引了无数观众。2018年11月,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古琴三大非遗项目联袂参加第23届法国国际文化遗产展,惊艳卢浮宫。
融合与引领并举
新兴文化产业助经济腾飞
扬州市以非遗文化产业为龙头,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催生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城市书房是扬州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2015年9月,扬州首家24小时开业的城市书房在广陵新城开张,书房内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一张张舒适的座椅、一台台崭新的电脑,为扬州市民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只要城市书房灯光明亮,我们的城市就充满希望。”一位扬州市民说。目前,该市分布于体育休闲公园、景区、社区的城市书房已达22家,每个月平均有10万人次在城市书房享受就近阅读的便利和快乐。
扬州市力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2018年,总投资150亿元的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光线传媒扬州影视产业基地项目相继开工;今年年初,总投资30亿元的天山海世界文旅特色小镇一期项目正式奠基。
截至目前,扬州市已打造了玩具礼品创意设计、文旅产品设计、非遗生活化创意设计、文博产品设计等一批文创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创意作品转化为产品。
记者感言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非遗保护任务繁重。但是,扬州市委、市政府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非遗保护层面,而是通过创建非遗产业集聚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出台《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措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我市有云台山、嘉应观、韩愈墓、陈家沟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应该积极申报非遗项目,通过非遗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全力打造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