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下的沁阳市紫陵镇有个坞头村,如今,这个用小皮筋“搓”成大产业、名扬中原的富裕村火了,全国各地来此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立夏时节,记者走进坞头村,探求小皮筋“搓”成大产业、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奥秘。
坞头村位于沁阳市的西北角,北依太行,南临沁水,古为黄河漕运沁河渡口而得名,全村现有1300多亩耕地、1643口人,过去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
上世纪70年代末,坞头村少数群众苦于生活所迫,开始手工“搓”皮筋,后来群众纷纷效仿。为打开市场,村里脑子灵活的人开始走出家门闯市场,最终利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这个“桥头堡”,建起了国内外销售市场网络,坞头村也由此成为“全国皮筋头饰专业第一村。”
目前,坞头村有专业从事头饰品加工的经营户70余家,带动紫陵镇各村从业商户16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就业6万余人。该村仅在义乌批发市场做专业销售的商户就有50余户400多人,产品依靠网络电子商务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总产值近2亿元。
为了做大产业,做靓品牌,该村党总支整合头饰产业资源,建立了头饰产业前、中、后完整产业链。建设了沁阳市头饰产业工业园区,首批24家已经入驻。建立紫陵镇头饰产业扶贫基地,带动吸纳200余名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从事皮筋头饰生产加工,积极探索“支部+产业+贫困户”模式和“党建+电商”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为传承弘扬头饰文化,去年,该村投资6.4万元,修建了头饰文化展馆,展现皮筋头饰的发展历程。在展览大厅记者看到,货架上的皮筋头饰产品琳琅满目,有六大类500多个品种、3000多种款式。据悉,以坞头村为中心皮筋头饰产业年产量达到7000多吨,已经占全国皮筋类头饰品市场份额的80%,出口量占市场份额的35%以上。
为了强村富民,去年该村还建成了在头饰产业园区房顶安装180KW光伏发电项目,年增收6万余元。去年5月,以村集体控股牵头的头饰产业园祺雅头饰品有限公司,其电子商务项目以股份制形式,面向村民扩股融资104万元,增加了集体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坞头村党总支书记武双庆说,去年以来,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实施了五大亮点工程:完成村内多条道路的硬化工程,铺设道牙1200米、盖沟板1000米;完成了村庄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对村庄进行了全区域绿化;完成了村内公共街道两侧的墙体美化工程;完成了村庄道路亮化工程;修建了老年幸福院,翻新了中心文化广场和村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