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醉人心,一片倾心‘山水’间!一幅好的山水画作品,往往就像一杯清茶、一首小诗、一支短曲、一阕词令,意蕴无穷,饶有情趣,耐人寻味,令人喜爱,只有细细品味,才能领会山水之美……”这是现年59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焦煤集团山水画家何三宝40年专注山水画创作的心得。
1960年出生于焦作的何三宝现就职于焦煤集团党委宣传部《焦煤视窗》,是一名美术编辑。他对绘画几近痴迷,40余年如一日坚持着对艺术梦想的追求,把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融入到绘画作品之中。他的作品10余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型展览并两次获奖,多幅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先后参加河南省第二届至第十一届中国画艺术展,其中在第三、四、七、九届分获优秀奖,先后出版了《何三宝云台山长卷》《何三宝作品集》。
40年如一日钟情山水
见过何三宝绘画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宝的山水画意境深邃,笔墨酣畅,情景交融,弥漫着一股流动多姿、情韵并茂的气韵,这气韵既非传统山水之气,又迥异于文人山水或观念山水之韵,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对艺术的感悟,他用个性化的视觉语言,独自诉说着对太行山的真情眷恋,从中让人感受到他作画功力的扎实老到与艺术底蕴的丰厚,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造化的深刻理解和他那蓬勃灿烂的精神世界。不论大幅或是小品,均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意境,也使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所有这一切源自何三宝40年来对山水绘画艺术的坚持。
小的时候,何三宝一有时间就拿粉笔在地上、墙上、柜上画;参加工作后,他就留心报纸上的名家画作,每天在废旧报纸上临摹。就这样,何三宝靠着自身的绘画天赋和勤奋努力,逐渐掌握了绘画基本技巧。
“仅靠临摹只能掌握皮毛,不能领会精髓,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实现我的儿时梦想,必须要有专业老师的指导。”
意识到这一点后,何三宝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焦作分校,开始了专业学习。由于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写意画生动传神,颇具个人特色,再加上后期的刻苦学习,他的绘画技巧很快便有了极大提升,逐渐成为享誉焦作矿区、焦作市的山水画家。
自然与心灵有机碰撞
“山水画创作时,我总是会遇到自我创造素材枯竭的问题,一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而写生赋予我无限的创作空间,走进山水之间观察对象、训练技能、倾注情感,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与心灵的碰撞,我的笔墨技巧也在写生中得到了升华。”谈及自己山水画的创造之源何三宝说道。
基于此,多年来,为了创作出更多有灵气、有生机的绘画作品,他走遍了华山、庐山、黄山等名山大川,一边感慨着大自然的神奇,一边打磨着自己的绘画技巧。
透过走进自然创作的山水画,何三宝的作品让观赏者体会到他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对祖国大好山水的热爱,对艺术的把握。
他用“心”去画,用“心”写山川之变化,用“心”悟自然之奇妙,放怀于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在他的作品中,独特的景观、个性化的笔墨和他的真情流露密切地融为一体,正如何三宝所言:“借笔墨写天地山水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情系家乡的“创作源泉”
一次又一次地远行之后,何三宝最爱画的还是这片生养他的焦作土地。他说:“我的家乡就在南太行,这里民风淳朴,风光俊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情系家乡,自然天成,焦作的一树一枝、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让何三宝为之动情。在何三宝的绘画作品中,有举世闻名的云台山、险峻的青龙峡、秀丽的青天河,也有神秘的净影寺……或山花烂漫,或枫叶似火,家乡的一山一水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画遍焦作的秀美山水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鞭策我不断前行的动力。”“绘画是小技,修为是大道,作品反映的就是画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何三宝认为,绘画不仅在于追求技巧,还在于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
“三宝是一位勤勉而有灵性的当代山水画家。他创作用功且执着,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力求在用笔、用墨上走出自己的路,画面有意境、有新意,富有生活情趣。他用自己熟悉的笔墨,努力探索新的表现题材,画面丰富而有韵味。他是一位从太行山脚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太行山就是他创作的艺术天地。面对熟悉的家乡山水,加上技法的突破,何三宝创作了几十幅太行题材的作品。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贴切质朴的语言画风诠释了对家乡的挚爱和对中国山水画的追求。”作为何三宝的老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满维起对何三宝的为人和创作有着很高的评价。
如今,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首都博物馆画院画家、河南省政协书画院院委、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画家、九三学社河南省书画院美术委员会副主任、焦作市美协副主席、焦煤集团美协主席的何三宝,依然不改初心,终日沉醉在青山绿水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