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鲁迅说过的话,可以一键查询”后,在网上引起热议。网友竞相登录北京鲁迅博物馆官网的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仅5月7日上午,该检索系统点击访问量就达870万人次,致使系统瘫痪数十次。
其实早在2007年,这套鲁迅作品查询检索系统就已上线,多年运行冷冷清清。直至最近,该查询系统经过媒体重新包装,才使流量暴涨。技术人员开发这套查询系统的本意是方便学者检索资料,如今却意外变成了网友跟风打卡的“玩具”,令人五味杂陈。对于包装换流量,你怎么看?
【观点1+1】
@zjtlove:与其跟风凑热闹,不如潜心原著,透视作者的所思所想,寻找经典与当下的共鸣,在实践中收获成长,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江苏日月江南:查询系统包装后流量上涨,也等于是一种宣传策划,提升知名度,实现广而告之的目的。只要有利于查询者使用,有利于查询系统推广,有利于实现系统开发研制者的价值,这样的包装换流量未尝不可。
@一更时分:虽然说质量很重要,但包装不容忽视。查询系统上线多年一直冷冷清清,就在于缺少包装,公众根本就不知晓。媒体适当宣传,引起公众兴趣,无论是跟风还是真正的需求,都能够让这套查询系统发挥作用。
@河北白帆:这套查询系统之所以“藏在深闺无人识”,关键还是宣传力度不够,对受众缺乏强烈的吸引力。经过媒体的包装,流量巨增,这正说明宣传策划的重要性。对这种包装换流量现象,只要不违法,能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就应该鼓励和支持。
@雨中漫步3A:查询系统经媒体包装后流量暴涨,这正说明宣传营销的重要。好酒也怕巷子深,如果墨守陈规,不搞创新,只能是冷冷清清。
@庐人境:虽然不少网友是跟风打卡才登录网站,但在查询鲁迅语录时能有一点点的收获,这也是一件好事。
@心雨zyh:这套查询系统经包装后流量大涨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不断创新,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才是硬道理。
【下期话题】
青少年劳动能力退化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受访教师表示,当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青少年不少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