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就来到徐州市,对徐州市转型发展实践给予肯定。
徐州市与我市有着诸多相同之处,同样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同样是依托煤炭资源和矿山资源而兴,也同样因为资源枯竭而苦苦探索新的转型之路。
学徐州,首先要学的就是徐州市的大气。近年来,徐州市努力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借势谋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重大设想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徐州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开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大手笔谋划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此引领城市转型升级。
淮海经济区这个概念于1986年提出。当时,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老先生倡导成立淮海经济区。同年3月,淮海经济区首届市长专员会议在徐州召开,宣告了淮海经济区的成立,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虽然淮海经济区成立已久,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淮海经济区的定位逐渐明确,地位逐渐稳固。在此期间,徐州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牢牢抓住淮海经济区重大机遇,强化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设想,于2017年6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予以明确认可,也是徐州市多年努力和沉淀的结果,徐州市迎来了新起点上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2018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明确提出了淮海经济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10个城市,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事实证明,机遇从来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多年来,徐州市借势谋事、抢抓机遇,在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中赢得重要位置。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为主抓手,徐州市还抢抓国家“一带一路”、老工业基地振兴、长江经济带以及省“一地一策”“1+3”功能区等战略机遇,为全市振兴发展赢得先行一步的保障。乘着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东风,徐州市组织实施并获国家支持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项目,如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鼓楼区老工业区搬迁、泉山区独立工矿区改造以及沛县、铜山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等,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类四大试点示范项目均落户徐州市。
徐州市以系统化思维进行整体谋划,把区域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建设作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徐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带动吸引力和集聚辐射力。
集聚城市要素 提升辐射带动力
每当节假日,在徐州市中心商圈的金鹰国际广场,30%以上的VIP客户都是外地客户,地下停车场50%以上的车都是外地车。徐州市的一位同行告诉记者。
徐州市虽是地级市,却拥有排名全国第四位的高铁线路,有超过10所高校、20万名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规模,有位居江苏省前列的医疗资源……事实上,徐州市以其巨大的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优势,早已是淮海经济区10个地级市居民心中的中心城市。周边县市的人来徐州市就医、上学、做生意、定居,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徐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臧晓鹏用3个“三分之一”来概括徐州城市功能的要素集聚。即徐州市区房屋销售外地户籍购买者占三分之一,徐州商圈中外地居民消费占三分之一,徐州的三级医院中外埠就医病人占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说明,徐州在医疗、商贸、人居等方面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辐射带动力也在不断提升。
2017年9月15日,由三胞集团斥资30亿元打造的徐州三胞国际广场开业,当天迎来30万人次的客流量。这是继淮海环球港·奥特莱斯、苏宁商务广场、云龙万达广场和铜山万达广场之后,徐州市的第5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更具有吸引力的是,2018年11月29日,淮海经济区首家门店——徐州宜家家居商场正式开门营业,吸引了更多徐州市和周边省市居民前来休闲购物。
据资料显示:2018年,徐州市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8.9%,第三产业占比达4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2亿元,较2017年增长7.5%,总量位居江苏全省前列、淮海经济区首位。
徐州市的医疗资源对周边居民也有巨大的吸引力。近几年,徐州市重点解决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优和特色专科医疗资源短缺、医疗市场细分不充分等问题,目前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0所、三级医院19所,位居全省第2位、淮海经济区首位,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有效覆盖近1.2亿元人,形成了辐射苏鲁豫皖四省、直接服务半径150公里、覆盖1.2亿人的医疗服务圈。
徐州市的一些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也一直朝中心城市的方向作准备。铁路网建设方面,徐宿淮盐铁路工程加速推进,徐连高铁预计明年年底通车;高速公路网建设方面,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公路、睢(宁)台(儿庄)高速公路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公共交通方面,跨省的徐萧城际公交等投入运行,轨道交通1号线等重点工程计划年内建成使用。随着“米”字形枢纽的形成,徐州市将形成与相邻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覆盖1.2亿人;形成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覆盖4亿人。
“破”“立”之间 提升产业能级
过去的徐州市,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工矿区遍布城区,城市面貌较差,但今天的徐州市,变得光彩照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稳固。
鼓楼区是徐州市最早的老工业区,20世纪,大大小小的烟囱曾是鼓楼人的骄傲,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曾经的骄傲反而成了沉重的环境包袱。一边是城市急需提档升级,一边是企业急需转型发展,鼓楼区政府最终选择了“舍弃”。
得益于各项政策支持,老化工企业北方氯碱不仅在政府统一规划的新型化工工业园区安了新家,还在搬迁的过程中实现了升级改造,从原来的氯碱化工转型发展成了现在的精细化工,当年就创造销售收入10亿元。而在全市的大盘子里,像北方氯碱这样的200多家污染企业全部退出主城区,搬迁后的土地则为众多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腾出了空间。
鼓楼区和北方氯碱的转型之路,突出了一个“破”字、发扬了一个“立”字,正是徐州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破”即有效破除无效、低端供给。近年来,徐州通过加大“破”的力度不断加快“转”的速度,有效盘活土地、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为新动能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针对“散乱污”企业集中开展治理,依法依规关闭或治理改造企业13636家。加快调整“煤炭型”用能结构和“重化型”产业结构,累计削减煤炭消费1312万吨、关闭化工企业198家。积极稳妥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累计压减钢铁产能243万吨、煤炭产能1062万吨。通过持续的“破”,大幅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大幅盘活资金和土地资源,为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徐州市注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所谓“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着力增加有效、高端供给。近年来,徐州市瞄准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四大极具成长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制订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动态更新重点企业培育库名单,加快招引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滚动实施一批载体平台和产业链项目,计划到2020年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规模,成为支撑徐州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在美丽的徐州国家高新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厂区内,有4个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各自成立的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特色的企业,点燃了一个新兴产业集群的星星之火。在4位教授的引领带动下,先后有48家安全装备企业集聚高新区,“中国安全谷”在徐州初具规模。
徐州市有“一城一谷一区一院”等创新平台,4个平台实施错位发展,把淮海科技城定位为打造创新企业和双创载体集聚区,探索推行中关村“1+6”政策体系,已累计进驻企业近3000家,其中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16家;科技创新谷定位为打造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和先进技术转化基地,去年新引进入园企业76家,研究院所等创新服务平台累计达20个;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定位为学城融合、科教联动、智慧生态的科教创新基地;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定位为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徐州市紧扣产业需求绘制“人才地图”,2018年,徐州市实施了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的意见,提出了“彭城英才221重点人才计划”,力争到2020年,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200名、双创人才1000名。去年,全市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领军人才46人。一批享誉全国、全球的顶尖学者,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孟超均在徐州建立了工作站。
2018年,徐州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7000亿元,在淮海经济区成员城市中社会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GDP总量领先次位城市近2000亿元。
徐州市,这座百年煤城,正承载国家和江苏省的历史使命站在新出发点上,扬帆再起航。
记者感言
徐州市转型成功的经验在哪里?一在转观念。徐州市努力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为转型发展拓展了思路、凝聚了共识。二在善借势。徐州市牢牢抓住淮海经济区重大机遇,大手笔谋划中心城市建设,在淮海经济区战略部署中赢得重要位置,获得转型发展的机遇。三在有抓手。徐州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成功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市为国务院批准的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城市,徐州市谋划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市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