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颖江)为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今年年初以来,市第五人民医院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走进社区、校园、企事业单位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据了解,该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目前已对2000余人进行了培训。
路人突然发生心跳骤停怎么办?幼儿吃饭时发生呛咳该如何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种情况时往往会让人束手无策。其实,大家只要掌握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完全可以救人于危难之中。”近日,该院急诊科主任马楠说,“前段时间,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到市老年大学开展心肺复苏术培训时,一位阿姨学得特别认真,这位阿姨说自己曾亲历过救人现场,但她什么都不会,只能待在一旁等救护车到来,如果懂得这些急救知识和技能,当时一定可以帮上忙。”
马楠表示,目前,心脏性猝死已经成为我国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人数超过50万,其中70%左右的心跳骤停发生在公共场所,由于不能得到及时专业的施救,因此死亡率非常高。
马楠介绍,心肺复苏是指对呼吸或心跳骤停的伤病员采取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快速除颤等紧急抢救措施,使循环、呼吸和大脑功能完全或部分恢复。人体发生呼吸或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介入的时间越短,存活率就越高。当人体发生呼吸或心跳骤停时,4分钟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达50%;4~6分钟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有10%的存活率;超过6分钟,仅有4%的存活率;而超过10分钟,几乎无存活的可能。因此,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急救,对于提高生存率、生命质量,减少伤残率非常重要。
该院急诊科护士长张敬华说,从这几个月的培训活动中发现,许多人对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技能并不了解,有的人甚至认为即便是掌握了急救技能也不一定会派上用场。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张敬华说,就在几天前,一位老人因吃油条发生呛咳导致窒息,医护人员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后,马楠立刻从背后抱住老人,双臂围环在老人的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受害人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只手掌捂按在拳头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重复这个动作几次后,老人把呛在气管里的油条吐了出来,呼吸恢复正常。
相较于成年人,幼儿更容易发生呛咳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张敬华制订了不同的培训方案,急诊科医护人员在幼儿园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时,则以海姆立克法为主。
张敬华说,3岁以下的孩子发生呛咳时,成年人应该马上把孩子抱起来,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1~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堵塞物仍未排除,立即让患儿平卧,面向上,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抢救者跪下或立于其足侧,或取坐位,并使患儿骑在抢救者的大腿上,面朝前。抢救者以两手的中指或食指,放在孩子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快速向上压迫。重复这个动作,直至异物排出。
“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急救技能,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责任。”马楠说,通过开展此次活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大学生以及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的急救意识,还增强了大家的急救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