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一座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是我国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近年来,徐州市坚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龙头工程,全力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市区环境面貌、全民生活质量、市民文化素质、社会治理水平“五提升”,加快建设文明和谐、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新徐州。
2017年10月,徐州市以全国地级市第5名的优异成绩成功迈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2011年,徐州市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015年2月,再次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当年,徐州市制订并实施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在培养市民文明行为上下功夫、在“办实事、讲实效”上下功夫、在培养生态文明理念上下功夫,力争在2017年新一轮评选中跨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从那时起,徐州市打响了一场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的大仗和硬仗,并以优异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金字招牌。
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
徐州市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龙头工程和推动全面工作的重要抓手,把创建工作列入全市十三五规划,并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以及市级机关绩效考核,举全市之力争取好成绩。
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徐州市29位市领导每人分包主城区1个街道,负责指导、帮助、督促其“对标找差、补短补缺、全面达标”;机关114家单位负责人分包一个重点社区;所有测评点严格推行“划片包干、包挂到人”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创建工作全部列入机关项目考核和县(市)区考核。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
3月1日上午,徐州“好人园”迎来了“中国好人”赵宝、孟庆喜以及“江苏好人”毕可顺的塑像。至此,徐州“好人园”里的“好人塑像”已达27座。在美丽的山水间,这座“好人园”已经成为徐州市的“精神高地”。
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创新“好人”推荐遴选、学习弘扬、激励帮扶等机制,建成了全国首家“好人”主题文化公园——徐州市“好人园”,设立“好人基金”1千万元,各类先进典型上榜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弘扬“好人文化”的效果显而易见:该市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数量全省第一;4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4人获得江苏省道德模范和提名奖,113人当选“中国好人”,170人当选“江苏好人”;累计评选各级各类“好人”2.6万人。
为了扩大“好人文化”影响力,徐州市深入推进“好人文化阵地建设十百千工程”,9个县(市)区完成“好人园”建设,该市共建成“好人广场”120余个。此外,该市2个家庭当选全国首届文明家庭,成功举办中国传统家居文化优秀家庭建设学术研讨会、全国最美家庭讲好家训现场会。该市的家风家训建设工作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关注。该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有19个全国文明单位、14个全国文明村镇和1个全国文明校园。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该市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视察时,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持为民惠民这一宗旨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保牌子”是目标,惠民生才是根本。该市既要得荣誉,更要得民心。
在创建过程中,该市把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将城市发展与创建活动有机统一,完善城市功能,让市民生活更便利。该市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更加完善,轨道交通线网、城市快速路网正在快速建设,3条地铁和2条高架同时开工建设,奥体中心等功能性项目相继竣工使用。
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该市大力开展市容环境集中整治、交通秩序集中整治、社区小区集中整治、文明旅游集中整治、窗口单位集中整治、乡镇集中整治“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营造“精致、细腻、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紧盯城郊接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区域,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5806万平方米,60多万名市民受益。
近年来,徐州市持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累计造林65.5万亩,林地覆盖率达32.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实现了“市民出门500米见公园绿地”的建设目标。
该市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集中治理潜规则现象,大力简政放权,打造全国一流办事环境,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满意率由2016年的64.8%提高到2017年的94.2%。
强化常态长效这一保障
在创建过程中,徐州市集中力量整治薄弱环节、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工作形式、内容和方法,注重在创建中总结规律、提炼经验、形成机制,进而实现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比如,该市构建了“大城管”体系,建立健全“纵向到点、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多部门联动执法,实现了环卫保洁工作的市场化、主体化,城市环境显著改善。
可以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徐州市从硬件建设到精神文化,都实现了美丽的蝶变,已经成为一座文明和谐的幸福之城。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后,徐州市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队伍不散,不断巩固提升文明创建成果。徐州人都说:“徐州的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刘金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