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当过兵的人,虽脱下了军装,但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有着军人的担当。山阳区艺新街道成丰路社区76岁的退伍老兵葛慎士就是这样的人。他常说,虽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精神不能灭、本色不能褪、军魂不能丢。他2002年从焦作化电集团退休后,义务为楼院服务,开辟了他人生的新“战场”。现在,他已是家属院里不可或缺的“大管家”。
葛慎士1941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63年8月入伍,在部队服役15年,后转业到焦作。2002年从焦作化电集团退休后,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他,又担任了山阳区艺新街道成丰路社区轮三小区党支部书记。
退休后原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葛慎士,每次看到自己当年在部队获得的军功章时,一种军人的荣誉感顿时涌上心头。他想,当年在部队条件那么简陋、生活那么艰苦,为了保家卫国在所不惜,为了祖国安宁再苦也坚持训练。正是党和部队的多年培养,正是在部队大熔炉里的锤炼,才使自己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自己虽然离开了部队,但军人的精神和本色不能丢。
说葛慎士家住的这个小区是个大杂院一点也不为过。这个小区居住着钢厂、河南理工大学、轮胎厂、银行、保险公司、十七中学等多家单位的住户,有30多栋楼1800多户共7000多人。小区许多问题错综复杂,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葛慎士决心当好这个小区的“大管家”。
2019年1月15日,最低温度达-5℃。但是,在有210户住户的轮胎厂统建楼家属院里,家家室内温暖如春。该家属院居民王素琴说:“今年冬天暖气很热,多亏了我们的‘大管家’葛慎士老人。”原来,轮胎厂统建楼家属院在群楼院里,是我市最早用上暖气的家属院之一,26年前就开始集中供暖了。26年过去了,供暖管网已是“风烛残年”。用居民的话说,气压高了,供暖管网就会出现漏水等现象;气压低了,暖气又不热,早就该换新管网了。在牵头更新供暖管网这件事上,葛慎士老人干得漂亮。在葛慎士不辞辛苦的多次奔波协调下,新的供暖管网2018年10月1日开工,11月5日完工。目前,新安装的供暖管道的阀门、接头没出现一个漏点,而且这次改造施工费用平摊到每户仅为4500元,远低于市场价。
葛慎士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工作,退休后的他没有选择到儿子家享福,而是留下来,担任轮三小区党支部书记,服务57名党员、近千户居民,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他为大杂院里的“老支书”。
虽然脱下军装已几十年,但葛慎士一直对部队怀有一分特殊的情感,对当过兵的人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2001年军转安置政策调整前,军转干部分配到企业工作的比较多,仅焦作化电集团就有17人。受诸多因素限制,这些复转军人多数在企业一线工作,有的同志思想产生波动,情绪一度悲观失落。为做好这部分同志的思想工作,2000年7月,公司领导找到在部队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葛慎士,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跑前跑后做这些人的思想工作。在随后举行的八一建军节座谈会上,公司领导宣布了新的规定,为每位军转干部发放80元过节费。
葛慎士常说:“军转干部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还是荣誉和责任的代名词。”他身上总带着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每名老军人的住址、生日、家庭收入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以便联系、沟通、提供帮助。他还经常到市有关职能部门了解上级的政策规定,回来后利用各种场合,积极向军转干部宣传国家军转政策。因为晕车,他不管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次出门都是步行,但他毫无怨言。
虽说年事已高,但葛慎士坚定地表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军转干部服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