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九个坚持”推进实践中的教育改革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幼有所育明确方向;省委书记王国生强调,要瞄准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要求,让现代教育理念真正领起来、科学评价体系真正树起来、教育工作各项标准真正高起来。
焦作市实验幼儿园瞄准高质量办学,聚焦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精神,在“温暖、明亮”的阳光教育理念引导下,以培养自理担责、自信聪颖、自主乐群、自由创造的阳光幼儿为使命,通过“尊重、关心、发展”的阳光管理,创设“自然、童趣、优美”的阳光环境,打造“博爱、博学、博喻”的阳光教师队伍,建设“互惠、互利、互助”的阳光家园关系,以“理解、关联、创生”的有益经验为价值取向,积极进行阳光课程改革,以高质量办学书写教育奋进之笔,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全面的素质准备。
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助推高质量发展
科学的入学准备应着眼幼儿未来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和品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校生活和终身发展做好全面的素质准备,这才是孩子入小学正确的打开方式!生活即教育,因此,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帮助幼儿掌握入学所需的核心素养才是入学准备的关键!基于对幼儿未来成长与发展高度负责的使命与责任,焦作市实验幼儿园自觉抵制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积极推进阳光课程改革。以“生本、生活、生命、生态”为阳光课程理念,通过“四大融合”(课程资源、幼儿学习方式、本土精神文化、丰富的教育理念)、“五大创新”(课程模式创新、微型社区创新、区域模式创新、幼儿发展评价创新、混龄游戏创新)、六大跨界(虚实跨界、领域跨界、家园跨界、教师跨界、时空跨界、专业跨界),推进“四二一”课程模式的内涵提升。暨在主题背景下构建生活、学习、运动、游戏四大基础活动,阅读、科学两大特色课程及兴趣社团课程。
课程的变革意味着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了幼儿,要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高质量发展,考验着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焦作市实验幼儿园确定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育能力、勤勉的育人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通过营造育人文化场所,青蓝和名师两项工程、考评赛三大活动、学习、实践、研究、反思、四维联动,完善师德建设、培养培训、园本教研、绩效管理、保障措施等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要求教师转角色、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主动顺应课改的需求,思想破冰、行动突围,全面提升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
六大举措夯实教师队伍基本素养
为深化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创新专家引领、学习平台、过程评价、清单管理、名师示范、分层培养等六种方式,帮助和服务新教师入格、入格教师定格、定格教师升格、骨干教师形成风格,建设一支热爱幼教事业、幼儿为本、才艺兼备、擅长保教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人人发展、人人出彩的教师主体。
实施“一二四”体验式教研
助推课程改革落地生根
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教师为引领,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启发下,依托“深描幼儿的学习经历”开展体验式教研,注重引导教师在体验式观察、体验式对话、体验式改革和体验式重构四个环节中经历从产生问题的冲动到对问题的不断领悟,带着对问题的领悟到实践中进行革新,最后到在思想上对革新经验进行重塑的四个心路历程,引领教师将观察幼儿作为教育的使命,通过客观、精致地了解幼儿学习经历、具体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提高识别幼儿、课程回应的意识和习惯,促进教师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做实课题研究
引领课程改革方向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引导教师将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学习作为立足点,开展系列课题研究。一是加强课题研究水平。深化省重点课题研究,按时召开课题开题会、中期汇报等阶段性会议,课题工作负责人每两周一次深入到各课题组研究现场了解研究动态,及时指导;二是邀请高校专家引领,交流展示研究经验,撰文提炼研究成果,促进课题研究服务课程改革的作用。
开展连片教研
为阳光课程改革助力提速
联手郑州、濮阳、开封等实验园共同研究区域材料投放。实验幼儿园在探索科学区材料投放适宜性行动研究中,将科学区域活动科学游戏、实验、制作分成三种活动类型,从幼儿长期观察、反复实验、客观记录、严谨实证等科学领域素养目标、初步的科学学科知识目标、学习品质等三维目标总结提炼,形成了小中大系列丰富“教师行动日志”,为幼教同人投放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教育高质量提供了模仿借鉴的模板,提炼成果服务我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聚焦高质量
构建具有活力的园本课程
课程是办园理念的承载体,是幼儿园基本价值取向的行动方案,好课程更是幼儿园的“健康心脏”。焦作市实验幼儿园打破学科领域疆界的禁锢,帮助幼儿实现不同领域经验的整合,令幼儿的学习经验成为乘法翻倍增长。
对幼儿来说,材料决定经验,经验决定活动。因此,环境和材料等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园将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发,围绕幼儿兴趣需要,生成了走进竹林、曲棍球比赛、寻找蚂蚁、采摘枇杷等主题项目活动,引导幼儿深入学习体验,让资源×活动(活动+活动+活动……)=幼儿无数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快速翻倍增长。
以大班“走进竹林”主题项目课程为例,谷雨前后,教师组织幼儿去幼儿园的小竹林里观察竹子,幼儿的问题由此产生“竹子究竟有多高?”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启了科学探究之旅!
观察——不知道没关系,教师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自己翻书、上网、询问家人,想办法找来竹子的相关资料;仔细看看竹子生长到达的位置,并用图画、文字、符号记录的方式记下对竹子的粗浅认知;再次交流分享,进一步巩固对竹子的观察经验,在行动中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测量——我观察的这棵竹子究竟有多高呢?1米?2米?猜测对不对呢?量一量才知道!教师引导幼儿去找一找合适的工具来测量。伸开手比一比,用棍子、绳子量一量,原来首尾相连才是一种准确的测量方法,在反复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测量方法。
竹子越长越高了,每天长高多少呢?孩子依然有办法!
比较——在竹子旁边栽一根棍子,在竹子今天生长的位置上做个记号,明天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小棍子上的记号一天天增加,连续一周的记录找来比较后,发现竹子每天生长的速度都不一样,下过雨之后的那一天长得最快,一夜之间可以长高15厘米,理解天气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切剥——小竹笋的里面是什么?剥开看一看,笋衣一层又一层,笋芯一节一节的,原来竹子每一节都可以生长,才会生长速度那么快,在操作中明白了“雨后春笋”势不可挡的实际意义。
小问题、大学问。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去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其中作出种种思考、敢于探究、做出客观的判断,从而养成了与后继学习正相关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建构了具有“理解、关联和创生”特点的、能称为活知识的关键经验,成为自己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在其中提出问题、作出暗示、提供建议、示范方法,最终使得幼儿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这些支持和鼓励背后源于教师对儿童言行举止的密切关注、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对兴趣的呵护、对探究学习的支持,最终将幼儿的游戏推向了更高水平的学习。
焦作市实验幼儿园将教育熔铸于生活、游戏之中,乐于当下、幸于未来!在尊重儿童发展节律与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契合之势中谱写了一曲琴瑟和鸣的美妙乐章。回归儿童本真,这才是入学准备之真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本!
文/本报记者 丁 垒 本报通讯员 李媛媛 图/市实验幼儿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