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源于唐朝,兴于宋朝,是北宋皇家的御用贡品。绞胎艺术瓷是利用胎内的纹饰变化来装饰瓷器的艺术种类,绞胎艺术瓷的各种纹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历史上也称为“透花瓷”,北宋时已享有表里如一的美誉。
我市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时近30年的时间,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传承并发展了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并以河南省绞胎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技术支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工艺创新。此外,该公司还是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文物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河南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专利120余项。
据了解,该公司艺术总监柴战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阳峪绞胎瓷行业标准制定起草人,他从一名普通烧炉工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传承了失传千年的绞胎瓷传统烧制技艺。
多年来,柴战柱的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40多件作品先后被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加拿大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30多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收藏,作品《中华龙》《硕果》《硕果累累》3次入选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从事当阳峪绞胎瓷开发与研究工作30年来,他恢复、传承和发展了匿失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填补了我国瓷器中的一项空白。
5月10日,市科技局局长杜安禄带领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焦作分中心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古陶瓷研究中心专家就我市绞胎瓷产业进行对接交流,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一是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窑陶瓷美学工作室为平台,设立焦作绞胎瓷展厅,对焦作绞胎瓷精品作品进行展示、宣传、推广。二是共建焦作市绞胎瓷科技孵化器,由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先进的窑炉、拉胚机、练泥机、泥板机及配套设备,引入科技孵化技术方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牵头,组织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专、市职业技术学校等专业人才,推动绞胎瓷技术创新和培训,为我市建设陶瓷小镇提供基础服务,规划发展路径。三是共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绞胎瓷技术转移平台,为全市绞胎瓷产业解决色泽、开裂、变形及降低资源成本等技术难题。四是共建绞胎瓷检测中心,提高我市绞胎瓷品质,增值增效,扩大绞胎瓷市场,创立高端绞胎瓷品牌。
此次合作,双方将采用现代先进陶瓷技术,促进传统工艺创新,用科技解读绞胎瓷艺术,提升我市绞胎瓷品质,同时推动当阳峪陶瓷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助推我市陶瓷文化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