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焦作市政府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以“四个一”为工作机制,以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重点任务为抓手,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已累计脱贫7.67万人,66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但仍有1.24万人未实现脱贫。这些尚未脱贫的人口大部分处于深度贫困状态,而此类贫困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思维方式、就业能力都跟不上小康社会发展步伐,生产技能上缺乏谋生手段。因此,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提升劳动技术能力,消除精神贫困,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战略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重大民生工程。金融机构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更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一、金融支持教育扶贫工作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等,教育扶贫直指解决贫穷落后的根源,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然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正是扶贫攻坚战中的短板,只有贫困地区享受到了公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贫困家庭的孩子才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而在支持教育扶贫工作中,金融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利用金融杠杆,积极为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是扩大教育扶贫覆盖范围的关键所在。
二、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金融需求
(一)焦作市教育资源投入情况
从焦作市2017年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来看,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公立学校(机构)782所(不含幼儿园、教学点、教育培训机构),教育人口93.53万人,其中在校生87.65万人,教职工5.88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6.37%。与此同时,民办学校也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653所(幼儿园568所、小学23所、初中37所、高中17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高校2所)。据统计,2016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04亿元,比上年的47.35亿元增长5.68%。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38.96亿元,比上年的36.86亿元增长5.70%。
(二)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从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尽管各类院校、受教人口、教育经费等方面呈现上升趋势,但还存在以下现实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需求大。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增加速度远不能满足焦作市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少且不均衡。从目前焦作市教育现状看,优质教育资源较少,除公立学校外,还缺乏知名度高、办学质量优的民办学校进行补充。特别是偏远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更为稀缺。三是师资队伍存在倾向性。城市师资充沛,教学设备完善,有才能的教师大多选择前景好的城市重点学校任职,且农村教师在职培训困难、待遇偏低,导致农村师资极度缺乏,使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师资差距进一步扩大,陷入“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恶性循环。
(三)衍生的金融需求
近年来,教育机构出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在教育扶贫方面仅局限于对个别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奖学金的发放,而对于如何扩生扩容、引入优秀师资、落实大多数贫困生的优惠待遇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从而衍生出以下教育扶贫的金融需求:一是引进优质民办教育机构落户焦作,扩大受教人口覆盖面,缓解教育压力,需要资金支持;二是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引进外部优质师资,增强偏远农村教育力量,需要资金支持;三是教学配套设施、信息技术升级以及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四是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培训、机器设备购买,需要资金支持。
三、金融支持教育扶贫的机遇与困境
(一)支持教育扶贫的机遇
一是政策因素:国家已经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就涉及到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农业银行总行层面已将教育列为积极介入类行业,农行焦作分行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助力教育扶贫必将大有可为。
二是社会因素: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促使教育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教育刚性需求持续释放。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1.4%,较上年提高6.12个百分点,超过当年居民收入名义增幅2.5个百分点。其中,学历越高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和经济投入也越多。因此,随着家长学历层次结构向上迁移,将进一步推动社会教育需求水涨船高。
三是人口因素: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焦作地区中、小学校区容量压力必将越来越大,校区扩建、新建校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紧迫。校区建设,配套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匹配等方面将会需要大量资金,市财政很难做到及时满足,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质量,更是无法保障,金融需求日趋强烈。
(二)金融支持教育扶贫的困境
一方面,教育机构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根据我国《物权法》《担保法》规定,用于教育的房地产、教育设施不得设定抵押。另一方面,教育行业信贷准入条件严格,贷款主要投向县域普通高级中学,且年度综合收入、在校生数量、高考一类本科上线率均居所在地级市前3位。
四、金融支持教育扶贫的路径与思考
尽管金融支持教育扶贫方面会遇到一些政策瓶颈,但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始终致力三农业务发展,在支持教育扶贫方面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搭建起一个“政府+银行+学校+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一)“政府+银行+学校+贫困户”模式概念
由建档立卡贫困户向农行申请小额扶贫贷款,贷款额度5万元以内,执行基准利率,政府牵头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农户与学校签订协议,贷款用于学校弥补资金缺口,风险基金放大最高不超过10倍。贫困户及其子女可在学校免费获得技能培训机会,同时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学校的经营利润分得一定的红利,建立新的“银行让利、学校分红、政府解困、贫困户受益”扶贫模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政府+银行+学校+贫困户”模式思路
政府层面:一是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动态管理,一旦风险补偿基金低于出资额度或贷款投放额度超出最高放大倍数时,应及时补足资金,确保风险补偿基金有效运作。二是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省内优质民办教育机构的引进力度,争取优质教育资源落户焦作,缓解教育压力,增加受教人口覆盖面。三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力量。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补充到边远农村,并在职级待遇、职称评定、合同编制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提高农村教师积极性和城市教师农村回流率,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安排就业岗位。对于在培训机构学有所成的贫困户或高等院校毕业的贫困学生及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让其早日增收脱贫,同时也确保优秀人才不外流。
学校层面:一是简化流程,降低入学标准。简化贫困地区学生的入学手续,对贫困学生降低入学分数,确保贫困学生能上得起学、上得了学。二是积极帮扶,降低贫困学生开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除了免除贫困学生的学杂费外,定期发放一定的助学金。三是强化培训,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对于农村贫困户以及初中毕业生,职业技能院校等培训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厨师、车床、服装设计等,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四是互惠共赢,提高贫困户收入。对建档立卡贷款贫困户,根据学校经营效益给予分红。
贫困户层面:一是讲究诚信。作出诚信承诺,凡是接受社会帮助而脱贫的贫困户,在成功脱贫之后,要及时归还银行借款。二是遵章守纪。必须保证在学校认真学习,凡是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一律自愿取消帮扶资格。三是懂得感恩。学业有成的贫困学生,要优先选择在当地就业,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农行层面:一是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流程。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延伸服务网络,创新金融产品,不断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做好贷前调查,降低准入门槛。组织人员到政府推荐的优秀学校进行实地调查,对学校的规模、效益进行调研和论证,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教育扶贫工作落实到位的院校,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三是争取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合作学校申请专项信贷扶贫政策,让其享受绿色审批通道、利率优惠等一系列优惠信贷政策。四是依托政府增信,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积极与当地政府、扶贫办做好沟通对接工作,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清单,依托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向贫困户或教育机构提供扶贫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