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冬季是大家公认的最易发病的季节。殊不知,夏季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对此,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三科主治医师张利俊说,夏季温度高,人们大量出汗后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身体的血液就会变得黏稠,导致血管堵塞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天气越热,发病的概率也就越高。因此,心血管病患者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劳逸结合,还要注意及时补水,以便平安度过夏天。
近20天,收治5名突发心梗患者
6月9日,张先生正在工作时突然感到胸口发闷,来不及叫人便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被同事送到市第五人民医院抢救。该院内三科主任杨静为张先生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全力抢救,张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张先生今年才45岁,怎么会突然发生意外呢?据介绍,张先生发病的那天,室外温度接近40摄氏度,他在送货过程中大量出汗,因为怕耽误工作,没有喝水也没有休息,从而导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
张利俊介绍,从5月26日至今,该科收治了5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因抢救及时而脱离生命危险。这5名患者在发病前,都出现过胸疼、胸闷、胸部发沉等症状,但都没有引起重视。根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每年的6~8月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高峰。
高温天气可诱发心肌梗死
夏季为什么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呢?张利俊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心脏主要的血管出现问题,外界的某些诱因很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脱落,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生活中诱发心肌梗死的因素很多,如过劳、情绪激动、暴饮暴食等。除了这些被人们所熟悉的常见因素外,天气过冷、过热也很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夏季,当温度高于32摄氏度,湿度在70%~80%时,人体体温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高温下,人体每天至少要排1000毫升的汗水。为了防止中暑,人体血液循环要比平时高5倍,血液循环负荷增加,水分补充不足时,血液会变得黏稠,导致血容量不足,此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血管就会导致心肌梗死。
夏季室内外温差大,也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当人体进入空调房或大量喝冰镇饮料、洗冷水澡、游泳时,剧烈的温度变化易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痉挛,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
勤补水保护心血管
“夏季勤补水是保护心血管免受伤害的好办法。”张利俊说,心血管病患者要想平安度过夏天,首先要学会喝水,其次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非常容易出汗,因此要及时补水,稀释血液,增加血容量。天气越热越要多喝水,不要总是等到渴了再去喝水,人一天最低饮水量要达到2000毫升至3000毫升。
张利俊建议,夏季室外温度过高,大家避免在阳光直射的时候外出,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长期待在空调房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可以选择晚上出来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保持身体细胞活力,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