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新忠
“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到河南、到焦作一路行走,他们看到了祖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体会到了祖国文化历史的厚重博大,感受到了祖国普通百姓的拼搏实干。”昨日,在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中原行结业仪式上,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中原行团长韩纪文说。
从8月12日开始,这些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树仁大学等15名香港传媒学子携手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8名学生,从郑州出发,经过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一路行走,一路观察,一路思考,一路采访写作,他们通过脚步的丈量、笔尖的记录,对中原大地、对怀川文化有了不同的感受和认同。
6月18日上午,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中原行采访团来到焦作市区,先后参观了南水北调南堤——山门河暗渠入口、闫河倒虹吸进水口、“锦绣四季”月季文化园等,并在民主路南水北调桥下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南水北调摄影展。气势恢宏的南水北调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无一不让大家动容。
“从云台山到南水北调,我所见所闻,都是焦作市立足生态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取得的累累硕果。”来自河南大学的采访团成员吕雪说,这是第一次有机会亲身体验、近距离参观南水北调工程,带给了她不一样的震撼。尤其是听到焦作市短短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拆迁工作,看着南水北调摄影展上的一幕幕,她对这里发生的故事更加好奇。
这样的感叹,在3天的行程中屡见不鲜。来自香港树仁大学的二年级学生黄洁仪说,在河南、在焦作的这几天,看过了河南的大好河山,农村的改造发展,文化历史的痕迹。走过的路,记下的事,令她难忘。
“南水北调工程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名香港传媒学子,我一定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将这里的故事通过自己的文章讲给更多香港人听。”黄洁仪说,南水北调在焦作穿城而过,不仅为焦作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环境,也有效改善了焦作市民的饮水质量,而建设这样一个浩大工程的精神更加值得学习。
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责任心,中原行一路下来,虽然累,但同学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积极投入各个考察点的采访。范长江行动——2019香港传媒学子中原行指导老师施莹告诉记者,在过去7天里,同学们每天六时许起床,白天奔波采访,晚上讨论选题,之后分头写稿,多数同学写稿至凌晨两三点。在河南期间,15名香港学子发挥自己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以图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通过大文集团各融媒平台,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地向香港读者报道河南、报道焦作。
据悉,84年前,26岁的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的独特眼光,报道了当年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西北地区各方面的状况,并首次向世人披露了红军长征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在全国引起轰动。从2014年开始,大公报社发起“范长江行动”,截至2018年已经组织了360余名香港高校青年学子先后参观采访了甘肃、内蒙古、广东、福建、北京、上海、河南、黑龙江、吉林等地。2017年,范长江行动首次开辟中原行,大公报、文汇报、大公网、文汇网都以大量版面,图文并茂地展示河南的文化之美、风景之美以及发展之美。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蒋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