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有患者称自己在三甲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恶性肿瘤(MT),但同期在上海一家慈铭体检机构检查时,这个恶性实体瘤却被忽略。患者质疑实际检查者与体检报告上的署名医生并非一人,因为体检中的实际操作者水平不高导致“漏诊”。(据《中国青年报》)
体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体检行业乱象的确难以让人放心。诚如新闻中的案例,三甲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恶性肿瘤(MT),体检机构检查时,这个恶性实体瘤却被忽略。这样的“漏诊”显然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试想,如果患者先到体检机构,且对体检结果深信不疑,岂不是耽误患者及时诊治?体检不正规就是在拿人命做赌注。
上述绝非个案,业内人士曾曝出“假体检”内幕:护士假冒医生看超声;抽了血没做检查就扔掉,直接出结果……且从司法实践来看,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法律判决,体检机构所付出的犯错成本相比其现实中赚取的高昂利润还是过小。
对“假体检”强化监管是根本。应该认识到目前体检行业的诸多乱象与相关部门对体检机构管理不到位、准入门槛过低、督察力度不大等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部门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要创新监管。比如,北京市就对体检行业建立起“准入—监督—退出”的闭环管理机制。
2018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就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健康体检机构的措施。可以说,体检行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应该避免过度商业化,尤须引起注意的是,只有向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体检行业前景才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