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花独放的云台山景区美,到由党建美、城建美、乡村美、民宿美、公路美、服务美等一个个美学元素构成的百花齐放的全域美,创建3年来,修武县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总抓手,创造性地提出“以全域美学引领全域旅游”的新理念,以美学经济开辟产业升级的“第二路径”。
决策创新用全域美学引领全域旅游
美学经济是修武县决策层谋定而后动的重大思考,更是落实中央和省、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考量。
先从发展的困惑说起。人口只有27万的修武县,农业基础好,工业基础差,大专院校匮乏,环保压力与日俱增,深耕产业升级的“第一路径”——科技驱动力不从心。虽有旅游业异军突起,但仅凭云台山景区的门票经济还不足以支撑和主导全县经济转型发展。
谁能担当?如何破局?
修武因地制宜,最终群策群力,选择了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绿水青山为产业基础,消费和体验升级为产业定位,美学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升级“第二路径”——美学驱动。邀请海内外顶尖的美学设计师,提高一、二、三产业产品的体验和品质,修武沉睡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传统村落通过“体验经济”得到激活,用美学驱动实现了比科技驱动更好,也更符合修武县情的产业升级效益。
目前,该县谋划和已经落地的美学经济项目有云阶恒大康养小镇、云台古镇、郇封镇大位村和城关镇秦厂村党建综合体,以及冰菊小镇、绞胎瓷小镇、云上的院子等20多个。
美学经济如何引领?
产业升级从科技到美学的路径转换,倒逼政府主导推出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党政统筹、产业联动、部门联动的新格局。以设计为中心,县域项目、土地、规划和发展布局流程再造,生产要素和资源最大限度优化利用。景区二次创业带动转型,体验游不断升级;城区一系列康养、度假、休闲项目落地建设,深山古村因民宿而焕发生机。创建带来整个县域的大“洗盘”、大重构,山上山下、城里城外实现差异发展、相互呼应,景城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创建了“龙头带动、景城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使全县的老百姓从中受益。
创建3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全县累计投资399亿元实施69个城市建设和16个“云系列”景区转型项目,只有611平方公里的修武县,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过夜经济”风生水起,民宿经济崭露头角。
如今,美学驱动的高效农业、餐饮、住宿、环保、艺术、康养、度假、摄影、会展、总部经济等多个产业和科技驱动的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以及文创产品制造业,构成了修武产业升级的两大基石。美学经济引领下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让一个小县冲破了只有科技驱动才算产业升级的固化思维,开辟了产业升级的“第二路径”。
机制创新让旅游站上制高点
在修武,全域旅游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而是党政统筹的“一号工程”,县委书记、县长“站台”服务,产业联动,部门联动。在全省率先实施旅游综合治理“1+3+N”工程,联合16家执法部门建立旅游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旅游物价巡查大队+旅游食品安全监管大队”综合执法体系,设立的旅游综合执法办公室,荣获“河南省旅游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同时,《修武县产业发展规划》将旅游业确定为“十三五”战略主导产业。
理念创新让美学点燃转型引擎
以美学为引领,修武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掀起了“头脑风暴”。一轮轮国内外美学知名专家来授课,一批批清华、北大、同济和美国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顶尖设计师走进修武,一个个美学理念付诸实施,一个个美学项目落地……美学正在从一个哲学的分支蝶变为全产业覆盖、全链条延伸的产业经济主体。从景区到城区,从工业园区到党建综合体,美学符号、美学元素无所不在。
修武的“四好农村路”,别具一格,彩色路面、彩色边坡、彩色村庄等与路边颇有野趣的石头和小建筑呼应,在视觉和观感上形成了美的冲击。
修武的老旧空心村,越老土越值钱。七贤镇用美学理念改造了孙窑村的9套民居合院和老窑洞,在网上一推就被北京、上海的游客租走6套,一租20年,每套租金30万元。
修武的农村队部建设,大胆创新,让党建美学把“人民至上,共产党好”的理念在基层潜移默化,入脑入心。郇封镇大位村从过去每年只有几个人写入党申请书,到今年暴增到41个人提出入党申请,“神形”俱佳的党建综合体功不可没。
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美学经济对乡村美育的促进。七贤镇宰湾村有个七贤书院,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教乡村的孩子们剪纸、刺绣和陶艺制作,孩子们做的小陶器还被当成旅游纪念品。由设计师设计的乡村美学小建筑,让村里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在家门口感受美、向往美,身边有美,行为更美,为解决我国1.4亿乡村儿童美育成本高、效果差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和推广的解决之道。
融合创新让旅游供给更有品质
“旅游+城建”突破提升。推进“风景下山、旅游进城”。投资249亿元实施69个城市建设项目,投资20亿元在城区建设AAAAA级标准的云台古镇,投资100亿元在云台山建设云阶恒大康养小镇,修武县全力打造康养、休闲度假目的地。
“旅游+民宿”破题起势。围绕打造“北方民宿之都”,提出“南有莫干山、北有云台山”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民宿产业发展意见和扶持政策,投资5000万元建设金云路民宿专用公路,30家精品民宿对外开放,“修武云宿”成为修武旅游新IP。
“旅游+农业”活力激增。一朵菊花开出一个冰菊小镇,经过美学设计的郇封镇后雁门村冰菊每朵卖到30元,经过美学包装的一个采摘节就把王屯乡新庄出产的大枣全部卖完。七贤镇韩庄驿站等多个农业旅游综合体和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创新作为,积极打造农业新业态。
“旅游+文体”成果丰硕。举办集旅游节、音乐节、美食节等系列活动于一体的云台山夏季英雄会,打造了修武旅游专属“黄金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云英雄会,创造了五一小长假接待游客21.96万人次的最新纪录。云台山被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管理创新让旅游服务更优质
创新交通服务。建成旅游专用高速——郑云高速,建成郑焦城际铁路修武西站,云台山通用机场被列入河南省“十三五”交通规划,修武全面融入郑州1小时通勤圈、中原城市群旅游消费圈。专用景观路、“四好农村路”和民宿旅游环线,让乡村公路蝶变成风景路。
创新综合服务。旅游服务再立标杆,县委书记担任“首席服务员”,“五员一体”(即人人都是安全员、保洁员、服务员、救护员、宣传员),实现了从“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向“感动每一位游客”的提升。
创新智慧服务。智慧旅游中心、旅游大数据中心以及多个APP软件和公众号,通过掌上终端为游客提供便捷化服务。2018年全国全域旅游信息系统建设观摩会在修武召开,云台山景区被评定为河南省首批三钻级智慧景区。
创新人力服务。与台湾慈明中学、上海交大等合作,培养旅游一线队伍;聘请中国两院院士、欧美同学会会员,建立修武专家人才库;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云台山文化旅游学院,培养全域旅游发展人才。
带动创新让旅游效应最大化
经济带动效应。创建3年来,修武县游客接待量逆势攀升,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游客接待量由2015年的736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1283万人次,年均增速维持在20%以上。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15%以上,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24%以上。
品牌带动效应。借力创建,修武县不断放大县域旅游品牌叠加效应,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等多项国家级称号。云台山景区在央视“2018年大国之旅”评选中位列全国245家AAAAA级景区第三名,云台山国际旅游节荣获“中国优秀节事奖”称号。
扶贫带动效应。旅游业带动富民扶贫,全县涉旅从业人员达3.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全县在册登记的四分之一贫困人口借助旅游实现脱贫。2018年全省旅游扶贫工作现场会在修武召开,同年荣获“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称号。
如今,在修武,美学就是机遇,就是发展,就是民生。修武县将坚持改革创新,以美学经济驱动产业升级的“第二路径”,为农业大省探索以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为支点,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路径、新模式、新自信。
河南日报记者 姬姣姣 河南日报通讯员 范燕彬 岳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