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五个中心”支撑起太极文化产业
陈家沟传承网站成功上线运行
图片新闻
非洲女记者太极故里就医记
市朱天才太极拳研究会队员深入社区传授太极拳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7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五个中心”支撑起太极文化产业
——关于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的思考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高小豹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是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宝贵的文化品牌。它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具有良好的健康养生价值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被誉为中国“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目前,太极拳已成为“世界第一健身运动”。2005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我市“太极圣地”荣誉称号。2006年,国务院公布陈式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中国民协、中国武术协会先后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太极拳被文旅部正式推荐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2年,我市被中国武术协会、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分别授予中国武术段位考评点和河南省武术段位制太极拳考评中心。

  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让焦作在中原崛起中更加出彩的奋斗目标,依托“太极圣地”这一国际知名品牌,提出了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的发展思路,重点从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宣传推广、产业创新等方面着手,致力于太极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太极文化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极大地推动了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

  太极文化不仅仅是焦作的,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挖掘好、开发好、弘扬好太极文化,做强做大太极文化产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如何深化我市太极文化产业,实现“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这一宏伟目标,我市社会各界就这一课题多次进行深入调研,认为建设“五个中心”,构建太极文化产业框架,是当前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现状:太极产业动力不足

  太极文化产业是全方位多功能的,粗略划分,有太极拳术交流、太极健身康养、太极文艺创作、太极文化旅游、太极商贸经济五个方面。然而,我市多年来在太极文化产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太极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在太极拳术培训方面,我市目前的拳馆、社团虽然数量庞大,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在接待世界各地太极拳爱好者学拳方面明显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仅能维持现状。另外,由于太极文化内涵丰富,技术特点复杂。目前,仅县级以上政府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项目就有36个,陈、杨、吴、武、孙、和各成体系,加之几百年来,太极拳的传承还主要靠“师徒相传”“口口相授”,虽然呈现了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武学风采,但是也让大家感觉无所适从,严重制约着太极拳的规模化培训、标准化竞赛、分级化考核、产业化研发等工作。以太极拳人才培养来讲,社会的需求急剧扩大,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却无力满足。如何把太极拳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序列,尤其是实现高等学历教育培养尤为重要。

  在太极健身康养方面,虽然太极拳有着强大的锻炼健身功能,但专门从事太极拳干预和健身康养的市场却处于未开发状态,庞大的太极拳康养产业市场未能有效与我市经济对接,这与秦皇岛、攀枝花等地开展的规模庞大、经济效益显著的康养产业形成明显反差。

  在太极文艺创作方面。目前,在影视文化上虽然不时出现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影视宣传作品,但由于其拍摄取材、创意制作、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一直未能再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而这,也与靠一部电影拉动一个产业的其他诸多成功案例形成鲜明对比,诸如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乔家大院》,电影《黄飞鸿》《叶问》,以及3D大型电影《战狼》等。

  在太极文化旅游方面,虽然我市是“全国武术之乡”,有“太极拳圣地”,有云台山水,但真正开展太极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却屈指可数,外地游客来到焦作后,有关太极拳文艺表演、商品经贸活动以及相关的玩、吃、住等都未形成气候。

  在太极商贸经济方面,目前,我市开展并从事太极文化产品的主要集中在太极服装、器械、酒等方面,但他们分布散乱,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市场气候。

  其实早在2010年,我国就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将文化产业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列为目标,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旅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尤其是国家《十三五全民健身纲要》中还首次将太极拳从中国武术中单列出来,大力倡导发展太极拳运动。省委、省政府也做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提出要打造“两拳”品牌,让太极拳和少林拳同时成为河南的知名品牌,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明确提出“挖掘功夫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相继出台了《河南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

  以上情况说明,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盘中,太极拳必定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市在发展太极文化产业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背景:文化建设历史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0“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走来,凝聚着中华儿女智慧结晶的太极文化,自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太极文化内涵,发展太极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市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当前,文化产业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新兴产业,以快于GDP平均发展速度增长,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美国在2010年文化以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就高达5000多亿美元,在GDP中的比重已达到18%~25%。我市的文化产业现状是龙头企业少、结构不合理、资源转化率不高、融合发展不够,2014年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3.1%,这也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依托“太极圣地、山水焦作”两个品牌,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加快太极拳申遗,建设国家级太极文化中心,培育特色太极文化产业园区,筹建太极大学,推动形成太极产业与体育、教育、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圈,成为国内外太极拳人才培养高地、文化传承圣地、康体养生福地。

  如何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发展中转型升级,尤其是要突破认识局限,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角度重新审视太极拳的价值和功能,从休闲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养老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资本业、影视文化、时尚产业的角度重新寻找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模式。

  核心:“五个中心”搭建框架

  从太极文化产业的现实角度思考,当前我市可通过建设太极拳术交流中心、太极健身康养中心、太极文艺创作中心、太极文化旅游中心、太极文化商贸中心,构建太极文化产业主体框架,规范、规划、指导、引领太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围绕太极文化产业现状,从拳术交流、健身康养、文艺创作、文化旅游、商贸经济五个方面分别设立中心,高度协调统筹太极文化产业布局,积极推动太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强大的太极文化产业市场,拉动我市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五个中心”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建设太极拳术交流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开展各类太极拳术交流赛事活动,研究开发并丰富完善太极拳术理论等;规范整顿目前的拳术培训市场,开展太极拳师、名师培训教程,提升并规范拳师授拳行为;负责协调推动太极拳大学的建设,吸收优秀的太极拳名师名家到学校授拳授课,既解决太极拳教学的师资力量,也解决太极拳师的后顾之忧;组建太极拳功夫精英团队,负责对外宣传展示太极拳功夫;深入开展太极拳“六进”活动,形成太极拳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针对太极拳申遗工作的深入开展,该中心当前阶段重点牵头筹划一场高规格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观摩活动——2020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年,从拳术培训、推广、展示等各个方面(配合开展太极文化旅游、健身康养成果展示、太极文化作品发行、太极商贸经济博览等活动),展示太极拳术风采,彰显太极文化魅力。

  建设太极健身康养中心,主要负责深入研究太极拳术运动与人体健康关系,突出太极拳与中医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路,建立太极拳干预疗养所、太极拳气功疗养培训所、太极拳与中医讲堂,同时在康养基地建立太极康养指导师等研发团队(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相应的太极拳教育教学活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广大太极拳专业的学生拓展就业市场),从动作拆解到针对性治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干预,丰富完善太极拳健身康养文化。

  建设太极文艺创作中心,主要负责开发太极文化艺术创作产品,3D影视、动漫、书画、游戏等方面宣传太极拳,在建设完善这一市场的同时,为太极拳学校的学生找到就业出口,让他们学有所用。

  建设太极文化旅游中心,加上受当前中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扩大内需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太极文化旅游,就是要详细制定并规划太极文化旅游线路,围绕文化旅游我们要做哪些?譬如:太极文化展演,每周都可以利用我市龙源湖公园,开展太极拳水上展演灯光秀,让游客来了有看的;开辟参观太极圣地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来了有转的;开发跟名师学太极拳,让游客来了有玩的。同时,配合太极商贸中心布局一些太极文化产品市场,让游客来了有捎的。通过健康完善的文化旅游市场,让游客留下来,把文化带回去,同时也可以扩展太极拳学校学生们的就业市场。

  建设太极文化商贸中心,配合太极文化旅游,主要负责研发太极文化相关产品,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诸如绞胎瓷太极拳人物脸谱、政务活动太极服等,一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关键要研究开发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增强自主品牌,增规模上档次,整合和扩大经贸产品科技含量。

  关键: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太极文化产业现状给我们提出了市场经济发展急需要破解的课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赋予了我们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围绕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好“五个中心”,要统筹兼顾,做到点面结合。为保证“五个中心”整体工作协调推进,首先,从全市层面设立太极文化产业机构,负责统筹“五个中心”工作的具体开展、督导。其次,根据有关单位职能、区域特色分别牵头组建“五个中心”,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推进计划、实施细则、督导落实制度等。同时,依托有关太极、旅游等行业协会,充实“五个中心”内涵,推动太极文化产业发展。

  在协调“五个中心”推动太极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中,首先要围绕太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进行布局,对“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的标志性建筑、对太极拳术交流中心的相关场馆站点、太极文化体验穿越区、太极文化商贸经济区、太极文化创作区等通盘考虑,形成规模化、区域化、板块化经营体系,既体现太极文化特色,又要满足文化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同时,对我市旅游市场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真正打造出多条适合社会各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旅游休闲生活节奏,满足世界太极拳爱好者习练、钻研太极拳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通过“太极拳+”和“文化旅游+”的产业模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太极文化产业,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