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廉语金典》
【原典】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
——元张养浩见《牧民忠告》
【注译】宁愿为了克己奉公而贫穷,不要因假公济私而发财;宁可因谦让而损失自身利益,不去为了贪竞而损害他人利益。
【解读】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今山东省章丘市),元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曲家,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自幼好学,有才名,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游京师时曾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以为奇。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等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其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此外还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著作。散曲最有名代表作是《山坡羊·潼关怀古》。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谓其曲“如玉树临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享年59岁。至顺二年(1331年),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主要出仕在元仁宗时期。元仁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倾心儒学,在位期间,推行“以儒治国”政策,曾下诏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翻译成蒙古文并刊行天下;裁减冗员,整顿朝政,恢复科举,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为科举考试的指定用书;“延祐经理”,下诏进行田产登记,清查田亩,由于官吏的上下其手,为富户隐瞒田产,给贫民乱加亩数,导致失败;下令编修了一部专门的监察法规《风宪宏纲》。仁宗继位时的元朝已经过前代50余年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经元仁宗的励精图治,使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以元仁宗的雄才大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但元仁宗后期好大喜功,腐败之风滋长,元王朝由盛转衰。元仁宗时代应该是元王朝的转折点。张养浩有幸生活在重儒教、开科举的年代,所以他的思想根基还是儒家仁爱的底子,“养浩”这个名字大概就取自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张养浩的廉政思想和政治作为可以主要归纳为“三个一”:
第一个“一”,一部勤廉为民的万世忠告。《三事忠告》又名《为政忠告》。三事,指牧民、风宪、庙堂的职事,其中《牧民忠告》写于当地方官员时,内容包括从受命上任到离职休养共十个方面做人做事的准则,“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风宪忠告》为任御史时著,分自律、示教、询访、按行、审录、荐举、纠弹、奏对、临难、全节十篇;《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分修身、有贤、重民、远虑、调变、任怨、分谤、应变、献纳、退休十篇。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是张养浩一生为官从政的经验结晶。以《牧民忠告》为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德官。在《拜命第一》“省己”这一条中指出:“命下之日,则拊心自省:有何勋阀行能,膺兹异数?”我有什么特殊功绩、品德和才能,得到这样不寻常的优遇?告诫新上任者,如果只拿俸禄不为百姓做事,就会公道难容。在《受代第九》中还说:“心诚爱民,智无不及”;在《御下第四》中提出:“为治之道,其要莫如省心。心省则事省,事省则民安,民安则吏无所资。一役之修,一宴之设,一狱之兴,诚能思虑周详,繁略毕举,则民之受赐不浅矣。”在《宣化第五》中进一步要求,鳏寡孤独,王政所先,圣人所深悯。其聚居之所,暇则亲莅之,或遣人省视。若衣粮,若药饵,吏不时给者,纠治之。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