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一”,一曲怀古忧民的千古绝唱。前面讲过,张养浩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已经深深根植于他的生命。因为有着对黎民百姓的厚爱,对天下苍生疾苦的忧心,“国家社稷之所以血食悠久者,微民不能而也”,花甲之年的他才毅然赴任陕西赈灾,并写出了《潼关怀古》的千古绝唱——“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外有黄河,内在华山,重峦叠嶂的华山与波涛汹涌的黄河,用“聚”和“怒”表现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为下文吊古伤今作铺垫。“望西都”四句怀古,落日苍茫之中,西望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多少朝代曾在那里建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如今踪影全无,剩下的只有一片黄土,怎能不令人踌躇伤心?辉煌过去了,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而最值得同情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下层人民千百年来的悲惨命运,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受苦受难百姓的深切同情。这堪称是一首千古绝唱。
第三个“一”,一个舍身为民的百代楷模。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好事。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风宪忠告》)。其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抵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就是春节时全民禁止玩灯,皇帝却决定在宫廷搞一个“灯山”,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张养浩坚决反对,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理朝廷政事,但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共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而当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就是说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任途中,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张养浩到陕西做官4个月,从来没有回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白天出外救济灾民,晚上向上天祈祷,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事,就按着胸口痛苦万分,由于积劳成疾,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不到60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员实在不多见。张养浩所尽忠的那个朝代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却可与巍巍华山同在、悠悠渭水长流,永远为世世代代所怀念。“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这个古代士大夫的从政箴言,应当成为我们现代人为官从政的一个准则。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