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大锅菜,热气腾腾,就着蒸馍米饭,撑起了农村一场白事席面。“现在村里人办白事不请响器,不摆酒席,统统吃一顿大锅菜,一场白事下来能比过去省1万多块钱。”武陟县北郭乡赵马蓬村支部委员赵小河算了一笔账。
一份大锅菜,若干凉菜,就着蒸馍米饭,一场婚事席面就此办过。“现在村里人结婚办席面,八个凉菜一份大锅菜,村里的广场舞队助兴,既节省又热闹。”武陟县龙源街道西仲许村村民高科也算了一笔账。
近年来,武陟县针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对红白事操办制定了参照标准,并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对“村规民约”和“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赌协会”进行规范,在抵制陈规陋习、净化乡风民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
“红白事”移风易俗势在必行
婚丧嫁娶,人生大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武陟县农村“红白事”费用也水涨船高,群众苦不堪言。
先来看一组图景:比阔气、讲排场、壮门面,婚车要统一颜色、统一车型,烟花、爆竹沿路鸣放,浩浩荡荡,招摇过市,堵塞交通;婚庆现场豪华奢侈,相互攀比;婚宴档次越来越高,浪费严重……
农村结婚除了房、车以外,还要经历提亲、相亲、见面、定亲、登记、婚礼、回门等各个环节,费用一般都在15万元以上,高者达七八十万元。武陟县白事办理受传统习俗和民族、区域影响较大,一般农村白事办理费用在两万元以上,多的在四五万元,一般家庭经济上难以承受。
乡风文明呼唤婚丧事新办简办
“推行丧事简办,一开始遇到不小的阻力。”北郭乡赵马蓬村村干部赵小河说,不管红事还是白事,村民的本意都不愿意大操大办,但是碍于面子,为了撑场面、讲排场,才不得不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支出。
赵马蓬村推行办丧事吃大锅菜已有七八年时间,但是响器照吹,准备的花圈、纸扎也没有明显减少,花费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七八千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该村两委会经过多次研究决定,明令禁止村里群众办丧事吹唢呐,一律放哀乐,村里负责提供音响播放设备。对此规定,村里人开始并不理解。毕竟吹唢呐的风俗流传了很多年,谁都不愿坏了这规矩。咋办?赵小河决定从自身做起。赵小河一同村亲戚两年前去世时,正赶上村里号召丧事简办,可亲戚家经济条件好且爱面子,要是丧事办得太简单,岂不被人笑话?“尽孝不是体现在老人去世后的宴席上,只有人活着时多尽孝才是根本。谁有什么埋怨,责任我们村干部担着。”赵小河和村红白理事会成员一起,耐心做逝者家属的思想工作。最终,逝者家属按照新制定的村规民约,对逝者的丧事进行了简办。
赵马蓬村退休老干部赵守祥说,村两委会干部还在乡党委的组织下到外地学习移风易俗新风尚,然后制定了本村新婚丧事村规民约,倡导婚事新办,不要天价彩礼;丧事简办,长辈在世多尽孝。婚丧嫁娶需要宴请的,须向村红白理事会报批,每桌菜花费不超过300元,烟的标准一盒不超过10元,酒的标准一瓶不超过20元,并由红白理事会负责操办……一项项举措受到了村里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和拥护,婚丧事新办简办之风还逐渐辐射到周边乡村。
文明乡风吹皱一池春水
龙泉街道北贾村倡导丧事简办,要求办事时只吃大锅菜,逝者火化后的骨灰盒统一埋到公坟。以前买个棺材至少要三四千元,如今火化和埋公坟都不要钱,主家只需买个骨灰盒,这就节约了不少钱,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该村还划分了三个红白事管理片区,设立了负责人,分别管理片区内的所有婚丧嫁娶事宜。
“丧事简办的根本目的,是倡导厚养薄葬,更重视对老人生前的孝道,刹住攀比浪费的旧风俗。”北贾村村委会成员吴平洲说。
在大虹桥乡中后村,村党支部书记杜家福向记者展示了村里制作的红色牌匾,牌匾上赫然写着“收礼不待客”。据了解,这样的牌匾在村里有六个,分别挂在各村民小组的墙上,谁家有喜事,就将牌匾挂在谁家门前。这样既兼顾了传统礼节,又避免了主家摆酒宴浪费。
目前,武陟县347个行政村已有130多个村依据村情民意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健全了“一约四会”体系。同时,一份大锅菜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逐渐破除多年来形成的“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乡村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