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朱镕基副总理,在全国分行行长反腐败工作会议上说:“我在上海工作时讲过,‘人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人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周谷城先生听到后说这段话很好。这段古代名言,我从小就会背诵,就是不知道是谁说的,你们大家有兴趣,就帮着查一查,查到出处后能把它完整地背熟就更好了。”朱镕基在许多会议上反复推荐曹端的“公廉”名言,并破例为日本友人书写“清正廉明”题词,录以自勉。那么,今天我们就重点考察一下这句话的来龙去脉,看看它从何产生,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及对于当今干部廉洁从政又有什么样的启发意义。
首先,这句话发端于明初的曹端。前面说过,曹端毕生致力于理学研究,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著述甚丰,唯有在从政方面“述而不作”,没留下太多著作,他的“公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为官实践中。曹端虽然是一个小小学正,然而也事事处处以“公廉”要求自己。他在霍州16年,在蒲州4年,皆以“公廉”闻名。明史《曹端传》记载,有家长和学生送礼,他一概不收;学生或郡人有困难,他马上出手相帮;碰到州官理事不公,他敢入衙相辩;遇到灾荒年,他便入州署劝州官开仓放粮。曹端曾经三次到西安担任陕西省科举考官,他对同僚说:“取士要在公平,譬如盖房,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有一次,一个考生拿着上级官员写的书信,请曹端关照。曹端看罢,提笔写诗一首:“天道原来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抡才若不依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此人惭愧而去。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写书信来开后门了。还有一次,曹端在试院,确定完考生名次后,大书曰:“至公无私,鬼神鉴察。”主持科考的大臣及参与阅卷的同事,看到后无不佩服和赞扬。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曹端在霍州的弟子郭晟,科考中举,被朝廷任命为西安府同知(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当时,曹端已改任蒲州学正。郭晟上任前,专程取道蒲州面谢老师并拜求为政之道。曹端教导说:“其公廉乎!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意思是说为官者只要处事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明察,老百姓才能听从政令,不敢怠慢。为官者只有廉洁,才能树立权威,下面的贪吏们才有所畏惧,不敢欺骗上级。郭晟把老师的为政教导作为座右铭,“历九载以公廉称”,后升任西安知府,当上了正职。
其次,这句话发展于明朝的年富。曹端的“公廉说”传出后,不久即被明朝各级官员作为“官箴”,刻于石碑,作为座右铭。据考证,曹端的这则名言,曾由时任山西巡抚的年富(后任户部尚书)在后边加上“公生明,廉生威”六字,作为官箴;后被泰安知州顾景祥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刻成“官箴碑”树于泰安府衙(现存西安碑林),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块官箴刻石;后又被无极知县郭允礼(后升至通判)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镌刻于石,立于县衙,现存河北省无极县政协。这里我们重点说说年富。年富(公元1395-1464年),历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和景帝(即代宗)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任职。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堪称一代名臣。有这样几件事:一件事是,明朝优待僧道,僧人道士可以免去各种赋税徭役。一些人为了逃避赋役,往往冒为僧道。这些累以万计的僧人道士平时不耕不织,完全成为一个寄生阶层。他们甚至“拥妻妾于僧房,育子孙于道舍”,有伤风化。针对这一弊端,年富上疏皇帝,请求责成礼部检查各处寺观,发现未经正式剃度的僧道,一律令其还俗复业,隐占者也逮问还俗。另一件事是,明初为防御蒙古族的侵扰,在北部设立了三个军事重镇,又叫三边,都驻有重兵,依赖内地的供应。因此,每年都要役使大量军卒和百姓长途运送粮食,百姓劳苦不堪,而一些豪猾乘机获取奸利。年富根据路途远近,重新确定征派赋役的数目,粮食出入也严格进行登记查核,堵塞豪猾从中图利的漏洞。结果,“宿弊以革,民困大苏”。还有一件事,当时对贪赃官吏比较宽容,轻者不问,准予复职;重者只要立功,就可以赎罪复职。结果造成一些赃官毫无顾忌,逍遥法外。年富上疏朝廷,提出严惩贪赃,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由于他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因此“威名重天下”。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