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河南日报》记者陈学桦 通讯员岳静报道:7月6日,晨曦微露,今年53岁的修武县西村乡淹井河村村民齐文化就出门了。他背上一袋玉米糁,沿着蜿蜒的田间小路,往深山中的密林走去,那里,有一群“宝贝”在等着他。
一个小时后,齐文化来到一处“秘境”,这里三面环山,鲜有人至。在一处浅滩旁,齐文化弯下腰,细心地把杂乱的树杈、碎石归置到一边,然后把带来的玉米糁均匀撒开。
齐文化“款待”的是一群珍贵的鸟儿,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勺鸡,还有红嘴蓝鹊等。今年,已经是齐文化为这些鸟儿服务的第三个年头了。精心喂养,是为了吸引这些鸟儿来这里当“模特儿”,向摄影爱好者展示飞腾跳跃的优雅身姿。
淹井河村位于太行山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宜人,鸟类资源丰富。齐文化早年间就将自家房屋改建成了能容纳二三十位游客的民宿。每年春秋时节,络绎不绝的游客能为他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
2016年,爱好摄影的齐文化先后到平顶山、三门峡考察后,决定在村里成立“观鸟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先期加入合作社的有十几人,他们在齐文化的带领下,在山里寻觅到了最适合鸟儿生存、也最适合搭建“摄影棚”的“秘境”。社员们在齐文化的带领下,坚持每天为鸟儿投食。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鸟儿来吃食的场景。”今年73岁的合作社成员廉乐义告诉记者。
齐文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摄影机位100元一天,食宿另算,每位拍摄者来一次至少要拍摄三四天,这样,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刨去搭建“摄影棚”和饲料的成本,每个社员到年底分上四五千元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