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陆庄,地处黄河北岸,温县温泉街道辖区的一个小村庄。60年前,三年自然灾害刚刚开始,王运才就出生在这里。
饥饿是王运才童年时期最深刻的记忆。当他一次又一次背着干粮去上学的时候,改变命运的内生动力一次又一次在他的心底升腾。
终于有一天,兰州大学中文系成全了他的梦想,遥远的大西北把他的思绪拉得很长很长……
北京——西宁——福州——海口——南昌——北京,36年的时间,王运才纵横交错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走过了一个轮回。新华社,成了他一辈子为之奋斗、为之自豪的品牌,从普通记者,到分社的副社长、社长,直到半月谈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他的步伐,辛劳,坚实。
作为记者,王运才有资格骄傲。在海口,他遥望祖国海疆,思考良深,呼吁建议设立三沙市;在南昌,他走遍赣南苏区,发出了实施振兴苏区战略的呼唤。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两次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询问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对代表们说:“我和运才很熟悉,我们当年都在福建工作。”
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杂志,为王运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讲解中央政策、紧盯执行层面、关注基层治理现代化,王运才有自己的态度:代表官方,不打官腔。他和他的同伴们,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根据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半月谈杂志,嘴巴对着领袖的耳朵,双脚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曾经一年当中得到总书记批示8次,公开版期发行量达到128万,实实在在成为这个领域的中华之最。
半月谈杂志从来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永远不会停止创新的步伐。王运才和他的同伴们,面对新型媒体带来的新机遇,主动变革,积极应对。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渠道作用。2016年以来,粉丝量年年翻番,赢利达到去年的500万元。
走南闯北,功成名就。遥远的家乡,在王运才的征程上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分量?黄河的涛声,是不是一直在激励着王运才奋力前行?男儿立志出乡关,父老叮咛响耳边。王运才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要尽可能创造机会回家乡看一看。一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二来从生他养他的地方吸取营养。一直陪他走南闯北的贤惠的夫人,无怨无悔陪他走遍人生的每一个驿站,有滋有味陪他欣赏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想念家乡,报效家乡。每到一地,王运才都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再一次回到北京工作后,他得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审视家乡、透析家乡。情之所至,才思泉涌。他从来都是自己动手,写出自己最真挚、最深切的情感。焦作的医改样本、温县的破解执行难、解放区的“334”社区自治模式、武陟县的科技强警……一朵朵家乡的花朵,盛开在半月谈杂志的字里行间。
今年进入花甲之年的王运才,谈起家乡,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他说,家乡人文厚重,要打基础、谋长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家乡风景秀丽,要加强规划,城乡统筹,公共设施配套。可爱的家乡,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