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刊登了题为《产教融合,精准培养实用人才》的文章,引领读者把视角聚焦于我市开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实践。很多网友表示,通过阅读,大家对全市职业教育前沿动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如果把产业转型升级视为构筑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培养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越多,这座大厦的地基就越稳。
越是在经济发展的低迷期,人们越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才能使一个地区的经济“筋骨强壮”“行稳致远”。
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大文章,是我市经济由大变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首当其冲。为了使传统制造业加速“进化”,除了依靠产业“金字塔”顶端研发人员的技术革新外,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支撑。“在焦高校和职业院校要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突出抓好‘双元’培育改革,大力培育特色学科品牌,努力为焦作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及省委书记王国生莅焦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调研全市教育工作时着重提出,要抓好“双元”培育改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我市把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上升到全市战略高度,可谓准确研断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顺应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职业教育是实践性教育,仅靠寒窗苦读还不行。与基础理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更加“敏感”,教学与实践的关系更加复杂且难以把控。近年来,传统职教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越发“水土不服”。因此,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应该“把车间搬进职教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双元”培育,实际上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成长为某个领域的技术专家。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城市都把经济发展的竞争前移到了人才培养竞争阶段。在山东省教育厅等部门的引领下,威海职业学院以实训为导向,推行了“没有教室”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室、车间一体化思路改造了重点专业实验室,逐步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让学生在“车间教室”中学习理论、锻炼技能,收到了良好效果。
百舸争流,创新者胜!在工匠培养的竞争中下好“先手棋”,就意味着我市按下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