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焦南街道友谊路社区有一家“时间银行”,在这里,大家存储的不是现金,而是帮助别人的“爱心时间”,利用“时间货币”这一无形资产传递社会正能量。
从2013年6月到现在,友谊路社区“时间银行”存储内容包括洗衣、做饭、聊天等日常护理服务项目,以及紧急救援、医疗、法律、文化、教育等专业服务项目。“时间银行”已开办6个年头,目前拥有爱心志愿者100多名,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爱心团队有13家,累计服务居民1000多人次,存储服务时间1万多个小时。“时间银行”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传递爱心的“温馨港湾”。
友谊路社区常住居民7900多人,辖区老年人数量占到该社区总人口的30%,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这些老人中,有一部分属于孤寡、独居、残疾老人,在生活起居上有困难,加之部分老人的孩子在外地工作或打工,他们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孤独无助的老人成了社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为让这些老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2013年6月,友谊路社区通过学习广州、深圳、温州等外地爱心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决定开设“时间银行”,将商业银行运作理念融入“时间银行”,提出“以服务存时间、以时间换服务、以时间换物品、以时间补成本”的志愿服务新理念。
该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当自己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该社区还专门设计了“时间银行”爱心存折,封面印有“奉献、友爱、互助、和谐”和“时间银行储蓄卡”等字样,里面有开户姓名、账户类型,储户每做一次好事,社区工作人员核实后按规定予以登记,对需要帮助的老人进行详细登记,建立居家档案;实行每人帮扶一位独居老人、每周不少于一次上门探视制度。探视时,通过陪老人唠嗑、联系医疗服务、跑腿帮办等项服务,营造志愿相扶、情暖夕阳的温馨环境。截至目前,该社区已经吸引100多名志愿者在“时间银行”开设账户。
为确保“时间银行”的正常运转,该社区组织居民楼院里年纪轻、身体健康、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志愿者成立“爱心互助队”,开展门对门帮扶、人对人帮扶、群对人帮扶、爱心互助帮扶的“四帮扶”活动,志愿者与“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居民李红兵是“时间银行”的一名志愿者,他对接服务的对象是单元楼里赵福运老人。笔者在“时间银行”服务记录本上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李红兵为赵福运老人服务的情况,前后共120次,直至老人离世。李红兵服务老人的总时间超过200个小时,他也因此成为社区“时间银行”的大储户之一。可他从未想过要支取这笔“存款”:“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在居民楼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需要别人回报。”
该社区还借助“时间银行”的带动效应,组织发动邻里之间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家庭结合在一起,结为20个“邻里互助小组”,互相照顾、取长补短、互惠互利,让老人们精神上、生活上更加充实。友谊巷75岁的齐静波老党员与87岁的刘延彬老人住在同一个楼院,刘延彬老人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子女又不在身边,有很多事需要帮助。齐静波老人知道后,就主动与刘延彬结成邻里守望互助对子,经常帮助刘延彬到医院拿药。刘延彬老人的牙不好,每次去医院看牙,齐静波都陪着,到医院帮她挂号、缴费、取药,楼上、楼下要跑很多次,但齐静波从来没有怨言。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家属区8号楼的3户6位老人,年龄都在65岁以上,他们结成互助小组后,身体健康的帮体弱多病的买米买菜,懂医的帮大家看病按摩,并且每天都会聚在一起聊天、看报。如今,这3个老人家庭和和美美就像一家人,大家互助互爱、相互尊重,生活其乐融融。
“目前社区在‘时间银行’存储爱心时间的人很多,但一直没有人支取。社区下一步将通过表彰、鼓励以及有偿激励等政策机制,让人们存储的爱心时间可以兑换成相应积分的物品,把‘时间银行’作为一个项目推出,进行公益创投,更好地规范运行,提升质量和效能。”该社区党委书记田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