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这句话发扬于清朝的颜氏三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任山东泰安府知府的颜希深,在旧科房的残壁中发现了顾景祥的官箴碑,再刊并跋,重立于府衙西厢房内;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时任浙江巡抚颜希深的儿子颜检,按照其父泰安官箴碑刻拓本又刊并跋,碑置杭州治所的大厅墙壁上;清道光二年(1822年),颜希深的孙子颜伯焘携箴石拓本出任陕西延榆绥道台,又请人按老碑拓本刻石立碑,以传后世。从颜希深1729年降生到颜伯焘1853年辞世的100余年间,颜氏三代身经雍正至咸丰五朝,历侍乾隆、嘉庆、道光等几代君主,目睹统治阶级尔虞我诈、贿赂盛行的朝廷内幕和荒淫无耻、醉生梦死的宫廷生活,面对清朝腐败黑暗的现实,承前启后将官箴携带身边,辗转履任,把这段箴言当作为官的宗旨和座右铭,策励自己,儆勉后人,治吏为民,在各自的任上为国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实为难能可贵。颜氏家族也因此成为“一门三代四节铖,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世家,是当朝举国闻名的“二十八世家”之一,廉名远播。先说这个颜希深。他的事迹很多,最受后世称道的是他“赈灾第一,接驾第二”的故事。那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当时颜希深任济宁知府,乾隆皇帝沿京杭大运河南下,第五次巡视江南,巡视山东的第一站是济宁。自古以来,皇帝南巡对地方官员来说,都是毕生难逢的良机。康熙第三次下江南时,20岁出头的郭锈就曾一天官阶连升六级。这次乾隆前往江南巡视,船只达1000多艘,绵延20多里,随员2500多人,沿途州府隆重接待。但乾隆的船队到了济宁,只见码头上并没有多少气氛。山东巡抚前来迎接,唯独不见济宁知府颜希深,就命山东巡抚把颜希深和他的母亲找来接驾。颜希深的母亲很快就先到了,并承担责任说,是她让儿子开仓赈灾去了。过了很久,颜希深才一身泥水、官容不整地跑来向皇帝叩头谢罪说:“就在皇上巡视的前一天,不巧运河决口,面对成千上万的灾民,不忍离开职守,就先赈济饥民,以致误了接驾供差的大事。”乾隆又到济宁府衙视察,见府中都是布衣粗粮,认定颜希深清操自励,他时可大用。果然,第二年(1762年),颜希深从济宁知府提升为四川按察使,后又调江西按察使。再说颜希深的儿子颜检。颜检的官阶比他父亲更高,官至一品直隶总督,居当时全国九大总督之首。颜检为官48年,《清史稿》说他“居官公慎,清洁立身”。颜检一生中也有两件事很值得点赞:一是他刚当福建巡抚时就上奏道光皇帝,要求停止以“六百里加急”的快马从福建往京师进贡鲜荔枝与素心兰,因为4000多里,翻山越岭,实在是劳民伤财。道光皇帝下诏永远停贡鲜荔枝与素心兰。另一件事是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60多岁的颜检再度出任直隶总督。在上任前,直隶布政使屠之申上书请求农民每亩土地再加一分银的额外税收,这样一年可多得100万两的财政收入。颜检到任后,认为不能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道光认为颜检所论极是,由此直隶百姓避免了新的摊派。三说颜希深之孙颜伯焘,也是一位高官,最高当过云贵总督与闽浙总督。他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他父亲颜检正任浙江巡抚。他到浙江省亲时,父亲颜检拿出祖父颜希深任泰安知府时所刻官箴拓本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前程无法预料的官场,应该研究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先前正派官员留下来的格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教诲。如今,你去做地方官,管理部下、调解民事全都是你的责任,要时常以这段箴词勉励自己,不可松懈。”颜伯焘接过“官箴”拓本以及颜希深和颜检的两篇跋文,将拓本珍藏起来并带在任上,一生中也做了不少实事,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
“公生明,廉生威。”前一句最早出自《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后一句最早见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至廉而威”。公正廉洁,对于今天的从政者来说,这仍是最基本的要求。
尤其领导者要想人前有威望、说话有分量,有凝聚力向心力,就得拒腐蚀永不沾,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好表率,这样做起工作来,群众才能心服口服,才能树立起威信,有威信,才能令行禁止。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