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颖江
本报通讯员 史小太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是认识世界的钥匙。那么,如何用这把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来自北大豫燕支教团的8名北京大学的在校学生走进修武县周庄中学支教,他们用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
北大豫燕支教团是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志愿服务部的长期项目,致力于促进家乡的发展。此前,该支教团已经在河南、山西两省多所学校成功举办过多次支教活动,反响强烈。7月8日,该支教团的8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修武县周庄中学,开始为期8天的支教生活。
根据课程安排,这次支教第一节是语文课,由志愿者董佳晨负责。7月8日早上,周庄中学即将升入8年级的60名学生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上课。董佳晨走进教室大方地介绍自己,然后将话题引到古典诗词,她准备的课件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董佳欣由这首诗的意境谈起,讲到诗人的身世和宋代的官场。她风趣的谈吐、标准的发音,一下子就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
语文、数学、生物、地理、美术……第一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但学生一点也不感觉辛苦,反而觉得很开心,大家情绪高涨,对每一节都很期待。第一天的全部课程和课外活动都结束后已经是22时,8名志愿者丝毫不感觉辛苦,大家回到办公室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调整第二天的授课思路和教案,安排合理的课外活动。志愿者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体验,爱上学习。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第三天……志愿者每天安排的课程和活动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志愿者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志愿者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特意安排了相关急救知识,让学生掌握急救技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志愿者精选了8部电影,他们带着学生一起观看电影,和学生一起讨论电影情节,通过电影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对于这次支教活动,周庄中学政教处史主任给予赞誉。他说,语文的文言文、英语的作文以及数学课都是很不好教的,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很难做到出彩。教语文课的志愿者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感受古人的语言魅力;英语课老师更是活泼,带着学生表情夸张地朗诵英语诗歌,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然后再让学生们去写作文,纠正学生的语法。这些志愿者的教学方式新颖、活泼,特别适合现在的学生。他们丰厚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们感受深刻,志愿者也成为学生们的榜样。
8天的支教生活结束时,周庄中学的60名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树立了新目标,励志考上北京大学,将来也要像这些志愿者一样,用知识去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