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一个人,一段历史,一束思想,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廉语金典》
【原典】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清 曹雪芹 见《红楼梦 第一回》
【注译】因嫌官职卑微而拼命向上攀爬,最后反落得枷锁上身的悲惨结局。
【解读】曹雪芹(公元1715~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南京。其先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即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过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的奶娘;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曹雪芹的父亲)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和“温柔富贵”之乡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曹家亏空银两、骚扰驿站,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曹家遭受沉重打击,家道从此日渐衰微。雍正六年初夏,曹雪芹随同祖母、母亲等全家老少,由南京回到北京,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曹家旧宅,开始了穷困悲凉生活。这一年,曹雪芹刚18岁。回到北京后,断断续续地做过书吏等低级职员,但由于其傲岸性格,无视权贵,终于难以合群,从此远离官场,生活一贫如洗。晚年的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披阅10载,增删5次。乾隆二十七年,因幼子夭亡,过度悲痛,卧床不起,于大年除夕(1763年2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年仅48岁,埋葬费用还是由好友资助,而《红楼梦》一书也未能完成。《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重点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悲剧。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统治思想,特别是包括宫廷在内的封建官场的黑暗与腐朽,以“真事隐去,假语村(存)言”的特殊笔法进行了深刻批判,是一幅那个时代的社会全景图,也是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所以,毛泽东同志要求把《红楼梦》当成历史书来读。
曹雪芹的时代,正是所谓的康雍乾太平盛世,有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也只是用表面上的繁华与稳定掩盖着瓤子里的空虚与腐朽。曹雪芹由于生活在“诗礼簪缨”之家,读的书和接受的教育以及受到的熏陶,特别是坐“过山车”式的人生经历,导致他的思想十分庞杂,儒释道法无所不包、三教九流无所不含;十分矛盾,他一生都在对盛衰、浮沉、宠辱、炎凉、悲欢、离合以及缘分、因果等进行着泣血的思索;十分纠结,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出路到底在哪里?当然最终也没能找到马克思主义。所以,有学者说曹雪芹预示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崩溃,倒不如说他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的到来。充其量他只能用历史循环论来解释家族王朝的盛衰兴替,用命定论来解决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入世出世思想来寻找官场宠辱浮沉的出路。从正面看,曹雪芹似乎谈不上有什么廉政思想或主张,但通过《红楼梦》中对封建官场的深刻揭露、无情鞭挞和彻底抛弃来看,曹雪芹的内心深处肯定是向往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红楼梦》实在是过于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能重点探寻一下曹雪芹笔下的封建王朝的官场定律,来印证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二十字中所蕴涵的部分深意。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