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焦作文旅 上一版3  4下一版
项目建设摆擂台 现场观摩比比看
澳门旅游踩线团走进焦作 大美云台山水获赞
让百年老矿换新颜
体验神奇太极功夫 印尼研学考察团点赞
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入选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
让百年老矿换新颜

作者:本报记者 王爱红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英国福公司坑口电厂遗址。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摄
  在位于瑞丰路的“大井小巷风情街”,毋法平(左)在向年轻人介绍工业文化墙上镶嵌的煤矿用的零件。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摄
  改建后的王封档案楼已成一景。 本报记者 王爱红 摄
 
   

  每座城市都有它特定的标记。焦作,因煤而生、伴煤而兴,这是历史所赋予焦作的印记。

  这一时代印记怎样才能不被遗忘?王封矿,中国煤矿工业发展变迁的“活化石”,如今正依托厚重的历史来做转型发展文章,倾力打造“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为历经风雨沧桑的百年老矿注入新的生命力,让珍贵的工业遗存定格焦作的城市记忆。

  百年老矿的历史印记

  盛夏七月,暑热难耐。位于中站区瑞丰路的河南王封全域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封实业公司),王封矿旧址就在这里。院内,一座井架高高耸立,“西大井1919”“王封矿”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矗立于此已有百年的井架,静观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不同寻常的历史。

  时间回到100年前的1919年。那年,英国福公司开工建设王封矿,4年后投产运行,被称为“西大井”。这是福公司在焦作最大的矿井,标志着焦作煤矿大井时代的到来。

  1925年6月,罗思危、刘昌炎等人先后被中共中央特派员王若飞派到焦作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工人“五卅运动”反帝斗争。

  轰轰烈烈的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在94年前的那个火热七月拉开序幕。

  1925年7月9日凌晨,王封矿锅炉熄火、矿车停转,工人们聚集在井架下拉响罢工的汽笛,之后和李封矿工人一起拥上大街,英福公司两个主要采煤区陷入瘫痪。同时,两个矿所在区域商人罢市、学生罢课。7月12日,焦作煤矿工会补发《焦作煤矿工人罢工宣言》。

  1926年3月6日,经过三次谈判,迫使福公司答应了工人每日工作不超过9个半小时、开工后增加30%左右工资等条件,历时8个月的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取得最终胜利。

  这次罢工同省港大罢工、开滦煤矿大罢工等工人运动一起汇成“五卅运动”的滚滚洪流,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彰显了焦作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得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扬。毛泽东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焦作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

  秉承“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王封矿大力发展生产,至1996年停产封井,共生产原煤4235.723万吨,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集体采三队、“全国劳模”丁百元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因资源枯竭停产封井,并不是一段历史的结束,而是新篇章的开始。王封矿与时代同频共振,继续书写自己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变迁。

  百年老矿的华丽转型

  伴随改革的浪潮,不服输、特别能吃苦、骨子里传承着“特别能战斗”基因的王封矿人开启了企业转型探索之路。

  不过,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1996年关闭矿井后,王封矿先后兴办了电子设备厂、铁合金厂、化学公司等十几个地面产业,走出了一条衰老报废矿井平稳转产的新路子,甚至成为焦煤集团冶金化工业的孵化器。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受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到2016年这些地面产业陆续关停。

  百年老矿面临第二次转型。这次该转向何方?

  7月12日,记者来到王封实业公司一个被围墙围起的废弃厂区,我市现存唯一的英式大井井架、福公司坑口电厂遗址就在这里。井架入口处墙上的“工业学大庆”“安全生产”字样仍清晰可见,院内残存的雕塑、凉亭、露天游泳池等仿佛在告诉人们,昔日这个拥有五六千名矿工的大矿曾有的红火与辉煌。

  福公司坑口电厂遗址就在井架的西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高大、厚实的墙体已出现裂缝。两侧墙上的天车梁、绝缘又美观的木头线槽、地上3个长约2米的长方形探视孔以及探视孔下面2米多深的维修沟,皆是这里曾经的工业印记。虽是电厂,但这里在过去颇为讲究,不仅房屋建造精美,墙四周还安装了一人多高的木质墙裙,3个探视孔上面铺的全是水晶。如今,探视孔上面的水晶已被收藏起来,墙上残存的几段木质墙裙依稀可见斑驳的墨绿色油漆。走出厂区大门,一条马路之隔就是洗选煤厂,记者在这里又见到了被杂草树木掩盖的道清铁路铁轨、溜煤槽和高大壮观的煤矸石栈桥等遗迹。

  “这些可都是我们的‘金饭碗’!”王封实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保才激动地说,“作为中国煤矿工业发展变迁的‘活化石’,王封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遗存大量工业遗迹,还有代代相传的‘特别能战斗’精神财富,为什么不把它们挖掘并展示出来?这既顺应焦作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又能实现二产向三产转型质的飞跃。”

  王封矿第二次转型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在厚重的历史上做文章。

  于是,该公司确立了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工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方向,利用井架、坑口电厂遗址、铁路专线等老工业元素,全力打造集文化、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

  据了解,“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分三期实施,占地面积500亩。按照项目总体规划,一期共分五大功能组团,分别是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纪念馆核心红色旅游区、特色商业街组团、文创组团、文化创意工作坊组团和企业管理办公组团。

  现在,王封实业公司先期搞了两块试验田:“大井小巷风情街”的打造,让该公司门前曾经脏乱差、占道经营严重的瑞丰路大变样,矿车轮、齿轮、链条等工业元素镶嵌上墙打造的景观,老煤矿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成了市民的网红打卡点,沿街门面房即使租金上涨也供不应求;美食街“大井小馆”项目既体现了煤矿排挡文化,又高大上,生意也异常火爆。不光如此,王封实业公司院内也是一步一景,设计独特的王封总部、王封档案馆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红色门窗、墙体手绘、绿树鲜花的映衬下,别具一格,不少新人纷纷被吸引来这里拍摄婚纱照。

  “王封矿建矿100年了,历史的东西应该被展示出来,这样的景观很有纪念意义。”曾在王封矿当机电工的79岁的毋法平,一边拿着手机拍摄“大井小巷风情街”的工业文化墙,一边对记者感慨。

  两块试验田深受市民欢迎,这让王保才信心更足。“将来我们要把‘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打造成焦作西部地标性旅游重地、革命传统教育圣地、全域旅游必游之地,让人们永远记住焦作的历史。”充满煤矿情怀的他深情地说。

  期待王封矿这座百年老矿重换新颜,为焦作全域旅游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论

  珍惜焦作近代工业遗产

  □王爱红

  7月11日,我市组织对各县(市)区重点旅游项目进行观摩评比,中站区的“王封·西大井1919文旅园区”项目在焦作各城区中排名第一。这个项目之所以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我想和它紧扣焦作的煤文化,希冀留住这座城市的近代工业遗产、百年记忆有关。

  这,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

  焦作与煤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煤矿工业遗产该如何利用?这是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焦作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嬗变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百年老矿——王封矿在改革中浴火重生,努力尝试通过“吃旅游饭”实现企业转型,这个头开得好!我们应该为她点赞!

  事实也证明,这座百年老矿走对了路——从2016年6月至今转型三年,王封实业公司从2015年亏损612万元实现了8个月扭亏为盈,企业固定资产增加400多万元、合作建设固定资产增加500多万元,职工工资翻了一番。

  绿水青山能变成金山银山,工业遗产也能变成金山银山。做好近代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文章,这将是焦作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