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孩子,她成了一名幼儿教师。27年来,因为心中有爱,她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齐妈妈、家长信任的齐老师、同事尊敬的齐专家。她就是河南省名师、市实验幼儿园教师齐迎霞。
1992年从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齐迎霞成了市实验幼儿园的一名老师。之后的27年,她用润物细无声的爱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呵护孩子们的童真和好奇,启迪孩子们的智慧。
在许多家长和同事眼中,齐迎霞是一个特别神奇的人。
汤艳霞的两个儿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主任都是齐迎霞。老大性格恬静,比较依恋父母,刚入园的时候哭得特别厉害,头几天在幼儿园甚至不吃不喝。汤艳霞担心儿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非常焦虑。齐迎霞对她说:有时候孩子需要等。过了一段时间,汤艳霞的老大变了,一到幼儿园就扑到齐老师怀里,特别开心。汤艳霞的二儿子去年入园,他好动,但每次孩子淘气,齐迎霞总是轻声细语地说:“老师最喜欢你了!”让孩子感受到真切的爱。“我把老二送到幼儿园的时候,他10岁的哥哥就说弟弟会被幼儿园‘辞退’,但是在齐老师教育下,老二不仅没有被‘辞退’,反而越来越乖、越来越聪明。”汤艳霞说,“不知道齐老师是怎么做到的。”
张俊的孩子入园前一点儿青菜也不愿吃,哪怕吃到嘴里的饭菜里有一点点葱花,他也要把葱花抠出来。去年孩子一入园,齐迎霞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她主动和张俊沟通,希望家长配合纠正孩子挑食的毛病。“我们知道孩子不吃青菜,但是3年来,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张俊说。过了大约一个星期,张俊的孩子开始主动吃青菜了,还说“吃青菜的孩子最棒”。是齐迎霞的耐心和鼓励,让孩子发生了转变。张俊说,就凭这一点,她一家都感激齐老师。
还有一次,一名家长登记药品写的是“咳喘灵喝15毫升”,齐迎霞凭经验感觉不对,及时打电话给家长再次确认,结果是家长看错说明书了(7岁以上儿童一次喝15毫升)。
齐迎霞的本领,家长佩服,同事也佩服。
张燕曾和齐迎霞搭班4年,她觉得齐迎霞有一种魔力。“只要齐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她说话的语速、语调马上就会变得易于孩子们接受,孩子们也愿意听她的话。”去年,为了帮孩子们排练节目,齐迎霞嗓子哑了,在排练现场有孩子提醒同伴:“我们好好练,不让齐老师说太多话。”在现场看到三四岁的孩子关心老师,张燕很受感动。她说,那一刻,我羡慕齐老师,佩服齐老师的高尚师德和工作方法。
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张玲玲说:“在我们园里,不论是业务能力还是敬业精神,齐老师都是标杆,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据她讲,很多次在老师们的课改研讨活动中,大家在讨论某个方案陷入僵局时,齐迎霞轻描淡写的三两句话,就能让方案变得既便于操作,孩子们又喜欢玩。在优质课评比中,齐迎霞的课,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深受孩子们欢迎。
在做好工作的同时,齐迎霞不断学习最前沿的幼教理论,吸取营养,反哺教学。她深信“幼儿有着无限可能”。她在大班开展的“我是小主人”“今天我值日”等系列主题生活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让孩子们初步树立了服务意识,逐渐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受到业内一致好评。2013年,她参与的教研课题《美术活动中运用废旧材料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研究》获市一等奖;2015年,她撰写的论文《“三味书屋”里的故事》获省一等奖;2016年,她参与研究的课题《在绘本阅读中发展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获省二等奖;2017年,她撰写的论文《创设自然环境实现自然育人》获省二等奖。2018年,她被评为河南省名师。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齐迎霞对孩子深深的爱、对工作精益求精。很多家长记得,在孩子入园之前,齐迎霞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她会拍摄小视频让孩子提前熟悉幼儿园、熟悉其他小朋友的名字,让孩子熟悉幼儿园里马桶抽水的声音,并对孩子说不要怕。很多老师曾看到,她抱着弱小的孩子照顾其他孩子,一次又一次蹲下又站起之后,用手揉揉酸痛的腰。很多家长记得,孩子到幼儿园的时候,齐老师总是弯腰抱起孩子,孩子脸上立刻就有了笑容。很多老师曾看到,齐老师耐心地把一个个孩子交到家长手中时,她自己的女儿坐在角落里写作业。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7月,齐迎霞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一个人要负担起一个家,还要对幼儿园里的孩子倾注满腔热情……
齐迎霞说,从事幼师行业,是因为喜欢和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一起;能够坚持做下去,是因为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家长的信任;愿意把工作做好,是因为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应当尽力。”齐迎霞说。
记者手记
幼儿教育是距离一个人成才成功最远的教育,以至于人们在谈论杰出人物时,很少提及他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幼教的人都是无名英雄,从事幼教是公认的良心活。采访中,齐迎霞多次提到自己一直在“静待花开”,但真正能“静”下来,坚持27年用心培育花蕾,是需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的。我们常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开端,应当是基石的基石。因此,我们的幼教事业理应受到全社会更多的重视,像齐迎霞这样全身心投入幼教事业的好老师,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