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进入暑期以来,市图书馆门前天天可谓是门庭若市。到图书馆消暑读书,已然在我市市民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新风尚。
7月20日7时30分,新一天的城市生活刚刚起步。此时,记者在市图书馆门前看到了两条10余米的排队长龙。学生是这条长龙的主力军,他们三五成群结伴而来,来图书馆看书、自修已是他们暑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陪读人群数量紧随学生大军之后。到图书馆感受阅读生活,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这部分人群的主要目的。此外,还有一批市图书馆的忠实粉丝,他们将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图书馆。
从区域上划分,在市图书馆前的排队长龙中,其周边市民占了绝大部分。而不容忽视的是,相比往年,来自我市各县(市)区的读书人群在不断增加。他们中有的来自中站,有的来自博爱、修武等地,赶早来到市图书馆只为有“一席之地”。
据了解,进入暑期以来,市图书馆日均接待读书群众5000余人次,高峰期日均接待量可达8000余人次。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为了缩短读书市民的排队时间,市图书馆已将工作时间前移,他们希望在短期内解决排长队现象。然而,调整工作时间缓解长队压力,似乎并不是长久之计。
那么,市图书馆门前为何产生排长队现象?我市又该如何提升城市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对阅读生活的需求呢?
对于自家门前排长队现象,在与记者交流中,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是既高兴又无奈。令人高兴的是,通过排长队现象,大家切实地感受到“书香焦作”建设效果已然凸显。
自2012年4月,市图书馆正式开馆以来,呈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变化:原来一年接待读书人群30余万人次,现在一年接待读书人群150万余人次;原来读书人群一年借阅量仅为10万余册,现在读书人群一年借阅量在40万余册;原来,市图书馆年均活动约100场,现在市图书馆年均活动约500场;原来,市图书馆只有1个自修室。现在,为了满足阅读群众需求,开放了3个自修室,座位有240个;原来,少儿阅览室面积为200平方米,现在经过改造,少儿阅览室面积已增至1000多平方米。同时,市图书馆还增加了低幼儿阅读区、亲子体验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市实施“萤火虫”阅读计划实施以来,我市书香阵地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阅读人群明显上升。
图书馆门前排长队,浓浓书香扑面来。而排长队现象背后是公共文化供给力量的薄弱。
据了解,目前在我市各城区中,除解放区现有一家规模较小的区级图书馆外,其他城区尚未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我市区级图书馆带动、辐射能力十分薄弱,无法满足辖区阅读群众文化需求。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对图书馆建设的评估标准,县区一级图书馆建设面积在5000平方米,县区二级图书馆建设面积在4500平方米,县区三级图书馆建设面积在3000平方米。
当下,在许多城市普遍兴起的“城市书屋”建设,无疑是满足众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市也已走上了“城市书屋”建设之路。
他山之石。洛阳“城市书房”建设是全国典型。记者从当地媒体获知,截至目前,洛阳已建成“河洛书苑”等城市书房115个,预计2019年年底将增加到160个,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城市书房”实现通借通还,“城市书房”已成为洛阳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书香,让古老而又年轻的焦作更有气质、更有神韵、更有活力。然而,“书香焦作”仍需更多“书香阵地”。遍地书屋遍地书香的景象,才更像是夏日里的阵阵凉风,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