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的村民突然发现,家门口挡土墙区域焕然一新,破旧灰黑色的墙面已换新颜,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亮丽的党建文化宣传墙,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看,有些年轻的小伙子拿起手机与党建文化宣传墙来个合影。眼下,党建文化宣传墙俨然成为附近居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该县积极推进“党建+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今年年初以来,该县坚持以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以“党建+美丽乡村”“支部+集体经济”“党员+扶贫攻坚”为纽带,开通“引、带、扶”三路直通车,倾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从“引”字破题,以“党建+”引领美丽乡村新风貌。该县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落实以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运行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村庄规划、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的美丽乡村。该县孝敬镇齐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村两委会干部和全体党员对村内外大小街道、污水管网、沿街线路、卫生死角等进行彻底整治;实行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党员干部卫生责任岗制,一名党员干部负责一条胡同,实行日巡查机制,结合清尘公司落实日常保洁,实施长效监管,确保大小街道、房前屋后全天干净整洁;先后投入11万元,对主大街墙体进行美化,整治荒宅13座。目前,齐村总投资65万元的集中式厕所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全村295户群众的厕所将全部接入管网,实行集中处理。
从“带”字拓展,以“党建+”带动乡村经济活起来。“产业旺不旺,就看党组织强不强”。该县积极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农民创业就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点燃了乡村振兴“加速器”。同时,该县以“林果、蔬菜、怀姜”三大产业为核心,发展林果产业,依托小底樱桃、玄坛庙冬桃等特色林果品牌,带动薄皮核桃、苹果、冬枣等太行林果种植,形成了以小底村为中心,辐射周边44个自然村、4100余户的种植网络。另外,该县还大力实施14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初步形成了“土、农、公、活”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村村有特色,乡乡有产业”的发展格局。该县孝敬镇齐村两委会还成立了兴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有序流转,购进高效农业设施,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逐渐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的“党支部+公司+农户+规模化经营+解放劳动力”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齐村模式”。眼下,齐村集体流转土地500亩,形成了代繁种子、青储玉米、脱水蔬菜和农机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每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15万元;解放了150户农户,农户在得到不少于原来种粮收入的土地租金后,还可以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等,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余元。截至目前,该县204个行政村全部制订了“三年消除空白村”集体经济发展方案。无固定收入村由2015年的117个减少到38个,年收入1万元至5万元的村由26个增加到44个,6万元至20万元的村由50个增加到68个,20万元以上的村由23个增加到54个。
从“扶”字推进,以“党建+”扶助贫困群众富起来。该县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发展,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办法,发展特色农业和集体经济,取得了“党建落地生根、贫困摘帽拔根”的成效。该县柏山镇贵屯村两委会投资140万元建起了缝纫加工车间,为本村和周边村民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并优先招录贫困户劳动力,每人每月收入不低于2600元;去年年底,给贵屯村和周边的义沟村、倒槐树村、柏山村的50户贫困户每户分红587.1元。该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在帮扶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的帮扶下,利用省派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到户增收资金、帮扶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投资115万元,帮助贫困户建设了3座半地下式温室大棚和30座单体棚,积极发展订单蔬菜种植产业。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党建+”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党支部牵头实现贫困村专业合作组织全覆盖,把创业大户、致富能人聚集在党旗之下,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资金匮乏、技术欠缺、劳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该县许良镇通过村党支部“做媒”和党员自由对接,组织贫困群众种植赤松茸、冬桃,扩大怀姜深加工等产业项目,带动脱贫增收,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另外,该县还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合作社代种代管方式,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党员干部用心帮、贫困群众用力干的脱贫攻坚合力。
(王晓波)